当代城市景观美学观念作为当前城市景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当中,实则孕育于20世纪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它看似是城市美学研究的前沿,实则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角度与体系框架,并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城市美学理论的重建。
(一)当代城市景观美学观念产生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表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正在使生态环境退化趋向极限,同时也把人类自身置于了危险的生存环境中。在这种背景下。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群众性运动迅速崛起,各类民间组织和“绿党”等政治团体也相继涌现。联合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价值导向为生态运动推波助澜,使之进而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思潮。这种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对生态思想从浅层向深层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城市作为人类聚集活动的中心,无疑与所处社会的思想与文化、经济与科技、环境与艺术的蜕变、演进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样,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在经历了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主潮的多种美学风格、艺术流派的洗礼之后,正在变成一种“更具有辐射性(对其他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的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的东西”。城市设计与景观在其美学观念层面透射出的这些微妙变化与当代生态思想的日渐成熟相映成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社会在科学、哲学、美学方面的深刻思索。
时代的变化,一方面加速了景观设计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加速了知识的老化。对于城市景观美学解析这样具有极强观念性的学科研究而言,必须明晰一个基本道理,“一门学科沿什么路线、朝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取决于创始人的初衷,也不是任何学术权威或团体所能够框定的。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答的新课题(社会环境);人类科学系统功能的升级……也不断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科学环境)。任何一支科学之流都不是在封闭的河道里向前流动的,所以一门学科的形态如何发展变化,它的思维空间开拓到了什么程度,只能取决于这一学科(主体)与环境(社会环境、科学环境)相互关系的机制”。从城市景观产生和发展趋势来看,关于其美学观念的研究绝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纯粹思辨,而是面对现实召唤的应诺。
(二)“变异”的含义与生态美学的树立
1.“变异”的含义
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各种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具体文化结构和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渐深入,并使对美学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成为可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学的领地急剧地向外拓展,形式和方法日趋多样,研究的中心开始了变化和转移,这种转移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意义的是美学思想由注重客体研究的客观倾向走向注重主体研究的主观倾向,美学范畴由一元走向多元,可以说,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变化构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特征,成为由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演进的重要标志。
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种变化显得更为突出。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摧毁”到福柯对“总体性话语的压迫”的拒绝、拉康对“主人话语”的不屑、德里达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解构”,当代美学始终与传统美学的立场针锋相对。如果说西方传统美学观念是置身于理性主义的背景,从二元对立的模式出发,从肯定性的角度考察人、考察审美活动,那么当代美学观念则是置身于非理性的背景,从多极互补的模式出发,从否定性的角度考察人、考察审美活动。
在当代,美学已经不再关心那些对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东西的把握、对于那些一般性东西的认识、对于那些巨型叙述的东西的渴望,而是直接对美、美感、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加以考察。显而易见,美、美感、文学、艺术的特殊性,成为美学关注的中心。表面上哲学美学理论的争执论战,流派和群体的杂色纷呈以及各种文化倾向的更迭汰变无法掩饰的一个社会现实是当代美学已经积极地肯定了“变异”的含义。
变异(Variation)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用语,变异中的当代美学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像20世纪初那样只是反对传统美学,而是反对美学传统;不像20世纪初那样只是传统审美观念的内在大幅度调整,而是传统审美观念的外在的整体转型。(www.xing528.com)
2.生态美学的树立
美学观念是人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一般的文化、思想等人的精神要素都更为远离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美作为精神价值,比作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还要更高一级”。如果人们有一种健康的审美观念或审美意识,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世界,社会也必然会沿着持续、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透过当前剧烈变动的美学现实,在“意义”的失落与“变异”并存的同时,也正在孕育着全新的生态美学观念,它与生态科学、生态哲学一道,昭示着生态时代的到来。
生态美学这一理论问题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涉及,以后逐步引起较多关注。2000年以来,有更多论著出版,并有多次专题讨论会,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水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以及种繁仁的《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应该说,生态美学之所以在我国产生并发展,除了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深层生态学理论资源之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当前美学理论建设的需要。
从学科划分角度看,生态美学是研究人—自然系统或地球生态系统美的学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并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作为生态美学主要表现形式,生态美是“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它是以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互惠共生、共同维护、共同进化和不断创造为基础的,透露出旺盛的生命气息与和谐。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大美。对于生态美的体验,要求人们亲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共处之生态亲密融合,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的兴起与发展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发展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美学学科由工具理性主导的认识论审美观时代,进入到以生态世界观主导的生态审美观时代。生态美学内涵极为丰富,包含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到有机整体思维模式、认识论审美观到存在论审美观、对自然的漠视到绿色原则的引入、欧洲中心到中西平等对话等一系列极为重大的变化。
同时,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景观美学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也标志着美学进一步从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到现实生活,开始关注承载人类前途的城市命运。“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乍看来是部门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部门学的发展,是美学依赖部门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因此,关于生态的城市景观美学观念的研究在客观上充实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的同时,也是生态美学全面进入人的生存空间的过程。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与演化绝不是一项单纯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理想以至矛盾都必然深刻地反映在它的建设活动当中,并获得充分体现。在当前,生态的城市之美对于人的生活与存在而言,其意义恐怕远为大多数人所充分了解。对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城市景观美学的新研究趋势
城市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有的艺术形象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论是市民的亲身体验,还是游客的只言片语,以至学者专家的理论探讨,其中均充满了对城市美的理解与感悟。在千百年的城市建设历史长河中,人们满怀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不断探索城市美的表达方式与内在规律,并创造出无数美轮美奂的城市典范。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依然是人类物质创造的最高成果与精神活动的最大容器,成为当代美学思考(无论为何种流派)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对象。
当前,城市景观美学正经历着由潜科学向显科学转变的重要阶段,这实在是“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尽管前人没有留下任何系统的城市景观美学理论,甚至至今也无法对城市美进行准确的定义,但城市之美的客观存在早已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完善,并在实践当中扩展和丰富着自身的理论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