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观功能布局
景观功能布局也即景观结构规划,是对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及其空间配置的规划。在白家疃村景观生态结构规划中,按照景观功能(生物生产、环境服务、文化支持)并从农业生产角度划分为5个景观功能区:
1.生态环境保护区
主要分布在低山中上部,控制面积502.4 hm2。划定依据是本区地形坡度较大不适于农业开发。灌溉水无法到达,天然降水少且难以拦蓄利用,生产没有水源保证。作为生态敏感区必须强调保护重于利用。
2.经济林果生产区
分布在洪积扇中部,控制面积279.3 hm2。主要功能是果品生产,兼顾环境保护和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系统。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种地与养地结合,充分利用资源与全面保护资源相结合,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3.生活居住区
包括3个自然村,拟合并为2个大居住区。控制面积为115.0 hm2,分别分布在洪积扇上部及洪积扇中部地区。本区建筑风貌直接反映了乡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便利、舒适、健康是本功能区的设计原则。
4.特色农业生产区
分布在洪积扇下部,灌溉水有保证,土壤肥沃。紧临通往北京市区的公路,有较大市场和便利的运输条件。控制面积114.5 hm2。该区功能是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园艺业和设施农业,包括苗圃、花卉、盆景、冬春细菜、高档菜的生产等。
5.稻田粮食生产区
分布在洪积扇扇缘,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有保证,且因处于扇缘,地下水位为1~15 m,面积94.0 hm2。该区功能是种植业,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
各功能区中景观单元类型可分为:生产性景观单元与非生产性景观单元。生产性景观单元包括洪积扇中部果园、部分农村居民点以及洪积扇下部农田;非生产性景观单元包括农村道路、河流以及生态防护林、农村居民点(生态经济型的庭院)。其中,生态经济型庭院,既是人居场所,又是农副产品生产功能单元,同时具备文化支持和生物生产功能。(www.xing528.com)
(二)景观生态设计
1.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区内斑块为人工生态林、自然林及天然草地。目前,侧柏、油松所占比例较高,树种较单调。景观设计要点是: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以植树造林为主,较差处则继续封坡种草,为将来造林做准备。在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将纯林改造成多树种混交林,并适当采用层间混交技术,在空间上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在品种上,根据不同季相选择不同树种搭配,以体现丰富的色彩变换,使森林景观呈现出春彩、夏青、秋红、冬绿的绚丽色彩。
2.经济林果生产区
本区南连生态环境保护区,北接居住生活区,是景观过渡性较强的地区。景观设计要点是:提高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各功能系统在生态过程中的有机联系以及增添乡村景观的美学效果。坚持以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生产为主,适当发展樱桃、杏等高档水果。在沟边可种植适宜草种,草兼具绿肥、饲草、覆盖功能,同时构筑了田间绿色廊道。
3.生活居住区
本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它的结构功能直接反映乡村的发展水平,居民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景观成分,直接影响着乡村景观的整体效果。景观设计要点是:居住生活区以单体住宅、集中的功能组团为斑块,以笔直或蜿蜒顺畅的小街为廊,连接建筑景观成一体,体现着乡村特色。
4.特色农业生产区
以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业为主。在保持菜地现有面积基础上,逐步扩大保护地面积,对现有温室、大棚等设施,加强其温湿度的调控,实现大棚蔬菜提前或延后1~2个月上市,保证蔬菜淡季供应。
5.稻田粮食生产区
本区基本结构是以灌溉水田为本底,菜地为斑块,灌渠、道路等为廊道的空间镶嵌格局。景观设计要点是:应向稻田等生产性斑块中引入生态缓冲与防护林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农业景观除了以水田为主体外,适当增加蔬菜、瓜果等的比重;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适当安排轮作顺序,提高集约化程度;引导和设计以灌区网络为廊道的人为活动控制地段,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滥占耕地。在北侧交接洼地处,加大整修排水沟力度,提高排水能力,防止次生盐渍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