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中的过程有多种,对景观格局有重要意义的是干扰与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或人为干扰的影响,Farina等把干扰作为景观的形成因素,认为干扰本身就是景观的一种形成过程,该过程首先引起景观破碎化,也可看成破碎化过程。如林业生产中的间伐可形成新的林窗,这种破碎化过程改变了林地的景观格局,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城市景观中,道路的不断增加,是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景观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生态因子的正常变化一般极少引起景观质的变化,可将生态因子的变化称为生态扰动。生态扰动对生物及生态系统有非常积极的生态意义,是景观生物多样性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生态因子的变化超出一定范围,或其发生的周期发生变化或异常时,往往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一般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相对离散的突发事件定义为干扰。
非生物因素如太阳能、水、风、滑坡,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植物和动物竞争等均可引发干扰。干扰不仅改变景观、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构成、系统基质、自然环境及资源的有效性,也诱发许多过程的发生,如破碎化过程,动物的迁移过程、局地和区域物种的灭绝过程等。景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也源自干扰,如采伐和火灾等干扰对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强烈的影响。(www.xing528.com)
干扰对生态系统或物种进化既可以起到积极的正效应,也可以起到消极的负效应。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干扰永远是消极因素。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干扰效应,都是人类不期望的,也是和人类的主观愿望不一致的。在本质上,干扰等同于自然灾害。灾害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它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自然现象;但发生在渺无人烟地区的火灾、洪水、火山爆发、地震等,其实是一种自然的演替过程,由于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而不被认为是灾害。因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演替产生了影响,所以常常是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