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地形是指景观环境中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环境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环境中,可以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不同地貌。这类地形统称为景观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称为微地形。
景观地形是景观设计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是构成整个景观环境的骨架,地形布置和设计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要素的设计。中国古典景观环境崇尚自然,历来都将复杂多变、对比强烈的山水地形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典型的自然山水景观环境风格。
(一)地形的类型划分
根据设计形式的不同,地形可分为平地、坡地、山地三类。
1.平地
平地按地面的材料分为土地面、沙石地面、铺装地面(如砖、片石、水泥、预制块等)、绿化种植地面。为了有利于排水一般要保持0.5%~2%的坡度。
2.坡地
坡地即倾斜的地面,因地面倾斜的角度不同,可分为缓坡及陡坡。缓坡坡度约为8%~12%;陡坡坡度在12%以上。
3.山地
山地的坡度一般较大,包括自然山地和人工堆山叠石。
(二)地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景观地形设计应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总原则,同时应遵循以下七点原则:
1.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即所谓的“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因地制宜就是要“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以利用为主,结合造景及使用需求进行适当的改造,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2.合理地处理景观环境中地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景观环境内外地形之间有整体的连续性,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周围环境封闭,整体空间小,地形起伏不宜过大;周围环境规则严整,地形以平坦为主。
3.满足功能要求景观地形设计还应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景观环境中,开展的活动内容很多。不同的活动,对地形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游人集中的地方和体育活动场所,要求地形平坦;划船或游泳需要有河流湖泊;登高眺望需要有高地山冈;文娱活动需要许多室内活动场地;安静休息和游览赏景则要求有山林、溪流等。
4.满足景观要求
在景观地形设计时,要考虑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创造不同的立面景观效果,山坡地可将景观空间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开敞或封闭的各种空间类型,使景观的立面轮廓线富于变化。同时要注意使地形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山坡角度在自然安息角以内,坡度最好南缓北陡,东缓西陡或西缓东陡,山水之间是相依相抱、水随山转的自然依存关系。总之,要使山水诸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5.满足景观工程技术的要求
地形设计要符合稳定合理的技术要求,保证地形设计的效果持久不变,符合设计意图,并有安全性。
6.满足植物种植的要求
不同的设计地形,为不同生态条件下正常生长的各种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使环境景色美观丰富。较低凹的地形,可挖土堆山,抬高地面,以适宜多数乔、灌木的生长。利用地形坡面,创造一个相对温暖的小气候条件,满足喜阳植物的生长要求。
7.土方要尽量平衡
设计的地形最好使土方就地平衡,根据需要和可能,全面分析,多做方案并进行比较,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限度,节省人力,缩短运距,降低造价。
(三)景观地形的设计
1.在景观地形设计中,必须先考虑对原有地形的利用
合理安排各种坡度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基地地形条件相吻合。利用现状地形稍加改造即成景观。例如,利用环抱的土山或人工土丘挡风,创造向阳盆地和局部的小气候,阻挡当地常年风雪的侵袭;利用起伏地形,适当加大高差至超过人的视线高度,设置障景;以土代墙,利用地形“围而不障”,以起伏连绵的土山代替景墙,形成隔景。景观地形设计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进行地形改造,使改造的基地地形条件满足造景的需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地表自然排水类型,避免过大的地表径流。地形改造应与总体布局同时进行,对地形在整体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最终所达到的效果应做到心中有数。
2.在景观地形设计中,应考虑地形与排水的关系
要考虑地形和排水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地形过于平坦不利于排水,容易积涝,破坏土壤的稳定,对植物的生长、建筑和道路的基础都不利。因此,应创造一定的地形起伏,合理安排分水和汇水线,保证地形具有较好的自然排水条件,既可以及时排除雨水,又可以避免修筑过多的人工排水沟渠。
3.在景观地形设计中,应考虑地形坡度产生的影响
地形坡度不仅关系到地表面的排水、坡面的稳定,还关系到人的活动、行走和车辆的行驶。一般而言,坡度小于1%的地形易积水,地表面不稳定,不太适合安排活动和使用,若稍加改造即可利用;坡度为1%~5%的地形排水较理想,适合安排绝大多数的内容,特别是需要大面积平坦地的内容,如停车场、运动场等,不需要改造地形。但是,当同一坡面过长时显得较单调,易形成地表径流,而且当土壤渗透性较强时排水仍存在问题;坡度为5%~10%的地形仅适合于安排用地范围不大的内容,但这类地形的排水条件很好,而且具有起伏感;坡度大于10%的地形只能局部范围地加以利用。
4.地形是构成景观的基本骨架,建筑、植物、落水等景观常常以地形作为依托
例如,北海濠濮间的一组建筑就是依山而建的,并且曲尺形的爬山廊使视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变化。整体建筑若随山形高低错落,则能丰富立面构图。若借助地形的高差建造水瀑或跌水,则具有自然感。意大利台地园中兰台庄园的水台阶就是利用自然起伏的地形建造的。当地形比周围环境的地形高时,则视线开阔,具有延伸性,空间呈发散状。此类地形一方面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另一方面因地形高处的景物往往突出、明显,又可组织成为造景之地。例如,无锡锡惠公园的龙光塔地处锡山之巅,是全园许多景点中入画的景物,成为该园明显的主题标志景观之一。此外,当高处的景物达到一定体量时还能产生一种控制感。例如,颐和园万寿山山腰上的佛香阁在广阔的昆明湖的衬托之下,形成的控制感象征了所谓的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
当地形比周围环境的地形低时,视线通常较封闭,且封闭程度决定于周围环境要素的高度,如树木的高度、建筑的高度等。空间呈积聚性。此类地形的低凹处能聚集视线,可精心布置景物,也可以利用地形本身造景。将地形做成各种几何形体或相对自然的曲面体,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与自然景观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还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
(四)地面山石造景设计
山石造景包括置石和堆山两部分。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有特置、散点、峭壁山等形式。堆山则具备完整的山形,规模相对较大,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混合山。另外,由山石堆叠成的磴道、护岸等也很有特色。
1.石头的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山石资源丰富,奇、瘦、漏、透、秀、怪各具特色,各地都可利用当地的特有石材灵活造景。目前经常使用的天然石材有湖石、黄石、英石、斧劈石、石笋石、千层石等。
(1)湖石,石灰岩。色以青黑、白、灰为主,产于江浙一带。质地细腻,易被水和二氧化碳溶蚀,表面产生很多皱纹涡洞,宛若天然抽象图案一般。
(2)黄石,细砂岩。色呈浅黄等,产于江苏常州一带。材质较硬,因风化冲刷造成崩溃,沿节理面分解,形成许多不规则多面体,石面轮廓分明。
(3)英石,石灰岩。色呈青灰等,常夹有白色方解石条纹,产于广东英德一带。因山水溶蚀风化,表面涡洞互套、褶皱繁密。
(4)斧劈石,沉积岩。有浅灰、深灰、黑、土黄等色,产于江苏常州一带。具有竖线条的丝状、条状、片状纹理,又称剑石,外形挺拔有力,但易风化剥落。
(5)石笋石,竹叶状灰岩。色淡灰绿、土红,带有眼窝状凹陷,产于浙、赣常山、玉山一带。形状越长越好看,往往三面已风化而背面有人工刀斧痕迹。
(6)千层石,沉积岩。铁灰色中带有层层浅灰色,变化自然多姿,产于江、浙、皖一带。沉积岩中有多种类型、色彩。
还有一类是用水泥混合砂浆、钢丝网或GRC(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人工塑料翻模成型的假山,又称“塑石”“塑山”。
2.特置
按《园冶》所说,如院落较小,较适合于“稍点玲珑石块”,要少而精,突出重点,以一两块形质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园空间。这种手法称之为特置。特置的石峰,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两三块,若是两三块,应分出主从。传统园林中常以太湖石作为特置石种,著名画家米芾给予太湖石的审美评价是“透”“漏”“瘦”“绉”。所谓“瘦”,是指壁立当空,孤峙无倚,具有伸展的瘦长体形,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无不清秀超拔,具有“瘦”的品格。“透”和“漏”是太湖石更为重要的审美特征,“透”是指水平间嵌空多眼,此通于彼,彼通于此,“漏”是石上有眼,贯通上下。“透”和“漏”比较接近,表现为孔窍通达、玲珑剔透之美。就现存的名石来看,“透”“漏”之美当首推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它高一丈有余,石体洁白如玉,形态婀娜多姿,秀润多孔,因而得名。所谓“皱”,是指脉络起隐,纹理纵横,面多坳坎,凹凸不平。“皱”与古代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有对应关系,皴即是皱,皱即是皴,皴是艺术领域中的皱,皱是现实领域中的皴。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就是以皱为特色,可谓形同云立,纹比波摆。(www.xing528.com)
3.散点
散点即所谓“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做法,用石要求较特置低,造景时常以黄石、湖石、英石、黄蜡石、花岗石等三五成群,散置于路旁、林下、山麓、台阶边缘、建筑物角隅,可配合地形,植以花木。它的布置要点在于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4.峭壁山
峭壁山是靠墙布置而成的,似以白墙为纸,以山石作画。如《园冶》所云:“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皱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中国古典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园林中类似这种处理屡见不鲜,有的嵌石于墙内,犹如浮雕,有的虽与墙面脱离,但却十分逼近,效果与前者同,均以粉墙为背景而肖似一幅古朴的图画。
5.堆山
首先,堆山可以成为空间的主题和核心。一些规模较小的庭院空间,虽范围有限,却可借有限的空间与山石的对比,造成咫尺山林的气氛。例如,故宫中乾隆花园的第三、第四进院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对于某些较大的庭院空间来讲,即使峰岩嶙峋、沟壑纵横,只要蹊径脉络分明,不仅可深得山林野趣,且不致有凌乱、局促之感。例如,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和沧浪亭中心部分景区,都是以较大规模的堆山作为主题的。
山石除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以点缀空间外,尚可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对于大型园林空间来讲,为避免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通常可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较小的空间。山石虽由人作,但毕竟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凡以山石分隔空间,通常都可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从而找不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更能以不着痕迹的方法把人由一个空间引入另一个空间。
利用山石作为界面,还可以形成园林空间。例如南京瞻园,它的后部庭院空间仅有一半以建筑为界面,而另一半则以人工堆叠的山石为界面共同围合而成。由于综合运用两种不同的要素为界面,从而使所形成的空间既富人工美,又不乏自然情趣。北海濠濮间,其主要庭院空间位于建筑群之北,除南面很短的一段以建筑为屏障外,其余均以人工堆筑的山石为界面,自然情趣极为浓郁。苏州环秀山庄规模不大,然而就在这样有限的空间内,竟然能够使人感到曲折不尽和变幻莫测,实有赖于巧妙地借堆山叠石组织园林空间,使山池萦绕,蹊径盘回,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织和洞壑的曲折蜿蜒。
(五)地面铺装设计
所谓景观铺装材料,是指具有任何硬质的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景观设计师们按照一定的形式将其铺于室外空间的地面上,一方面建成永久的地表,另一方面也满足设计的目的。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砂石、陶瓷砖、条石、水泥、沥青,以及在某些场合中所使用的木材。
1.铺装材料的功能
与其他景观设计要素一样,铺装材料也具有许多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有些功能单独出现,而大多数的功能则同时出现。铺装材料的许多作用常可通过与其他设计要素配合使用而很好地体现出来。
(1)提供高频率的使用。铺装材料的地面,具有能经受住长久而大量的践踏磨损,能适应车辆的滚压,从而不会损伤土壤表面层的特性。
(2)导游作用。当地面被铺成一条带状或某种线形时,它便能指明前进的方向。铺装材料能以多种方式发挥这一功能作用。例如,铺装材料可以通过引导视线将行人或车辆吸引到其“轨道上”,来引导行人或车辆如何从一个目标移向另一目标;当一条带状铺面是以草坪或乡村的田野为背景时,可以指示人们在两点之间应该如何行走。铺装材料的线形分段铺设,不仅能影响运动的方向,而且能更微妙地影响游览者的特别感受。
(3)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铺装材料的形状还能影响行走的速度和节奏。铺装的路面越宽,运动的速度也就会越缓慢。在一条较宽的路上,行人能随意停下观看景物而不妨碍旁人行走;而当铺装路面较窄时,行人便只能一直向前行走,几乎没有机会驻足停留(在不离开铺装路面的情况下)。
在线形道路上行走的节奏也能受到铺装地面的影响。行走节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行人脚步的落处,二是行人步伐的大小。这两者都受到各种铺装材料的间隔距离、接缝距离、材料的差异、铺地的宽度等因素的影响。
(4)提供休息的场所。当铺装地面以相对较大并且无方向性的形式出现时,它会暗示着一个静态停留感。铺装地面或铺装形式的无方向性和稳定性,常适用于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或用于景观中的交汇中心空间。
(5)对空间比例的影响。每一块铺料的大小,以及铺砌形状的大小和间距等,都能影响铺面的视觉比例。形体较大,较开展,会使一个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用砖或石条形成的铺装形状,可被运用到大面积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以缩减这些路面的表面宽度,并在这些单调的材料上提供视觉的调剂。在原铺装中加入第二类铺装材料,能明显地将整个空间分割减小,形成更易被感受的副空间。当在地面上使用具有对比性的材料时,必须考虑其色彩和质地的差异。一般来说,具有素色、细质特点的材料,易于在总体上调和。而材料形状越显著,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烈,越易引人注意。
(6)统一作用。铺装地面有统一协调设计的作用。即使在设计中,其他因素会在尺度和特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在总体布局中,用于共同的铺装之中,相互之间便连接成一个整体。当铺装地面具有明显或独特的形状,易被人识别和记忆。
(7)背景作用。在景观中,铺装地面还可以为其他引人注目的景物做中性背景,如建筑、雕塑、盆栽植物、陈列物、休息椅等。凡充当背景的铺装材料,应该是较简单朴素的材料。它不应具有醒目的图案、粗糙的质地或任何其他引人注目的特点,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8)构成空间个性。铺装地面具有构成或增强空间个性的作用。不同的铺料和图案造型,都能形成或增强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空间感,如细腻感、粗犷感、宁静感、喧闹感、城市感和乡村感。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能赋予空间以温暖亲切感,有角度的石板会营造轻松自如、不拘谨的气氛,而混凝土则会使人产生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
2.常用的铺装材料
(1)松软的铺装材料。松软的铺装材料是指砾石及其他变异材料。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色彩。砾石既可呈整体,也可呈散碎状。直接挖出的整石块,常常是圆润光滑的。而碎石则棱角分明,边缘清晰。从大小上来说,碎石最小可达0.6 cm(称豆石),最大可达5 cm。石头的色彩有纯白和纯黑,其间也有褐色和灰色。
(2)块料铺装材料石块、条石、石砖、砖,以及瓷砖都属于块料铺装材料。在这些铺装材料中,石块不同于人工制造的材料。
①天然散石。
该类石块常出现在地面或接近地面,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这种石块未经过打磨,因而在大小和形状方面一般不规则。
②卵石。
一种经过流水或落水冲蚀并变得圆滑的石头。在美国西部的许多河流中均可找到这样的石头。卵石是最有用的铺地材料之一,其大小通常为3.8~7.5 cm,利用砂浆可使其黏结成一个聚合体。
③扁卵石。
与河卵石十分相似,由于水的冲蚀作用,扁卵石也常呈圆形,不过在总体形状上较扁平。它们的宽度一般为7.5 cm。
④石板。
凡具有层次,并可以被劈成相对厚薄的片石都归为石板(1.8~5 cm)。石板可加工成四边形、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这些不规则石板不同于天然散石)。石板是一种较光滑、较匀称的材料。呈直角的石板,适合使用在那些以直线布置的、正式的城市环境中;而不规则形状或多边形石板则常用于非正规的自然环境中。
⑤砖。
块料铺装材料的第二类型是砖。砖料也具有许多设计特点,不过它不如石料那样具有多样化。砖料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暖色调,当然,砖料还具有许多泥土色调。砖料,无论其本身还是与其他材料的组合,都会因其固有的色彩而使室外空间引人注目。砖的铺设形式与石料相似,可以铺在软基础上,如沙、灰土或小砾石上;也可铺在硬基础上,如混凝土。
(3)黏性铺装材料。混凝土作为铺地材料用于景观中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浇,另一种是预制。现浇指的是液态的混凝土根据现场的具体形状而浇注。预制是预先浇注成一定的形状和各种标准尺寸的构件,像制造彩砖一样。
沥青是由细小的石粒和原油为主要成分的沥青黏剂构成的。景观设计中,最好不要在小空间或私密空间中使用沥青。
(4)生态铺装地面材料。各种透水混凝土砖砌块地面,既是可通透的地面铺装材料,保持水土透气,又有利于土壤环境生态平衡。
3.台阶设计
台阶是由一系列水平面构成的,它能帮助人们在斜坡上保持稳定。在完成某一垂直高度变化时,台阶只需要相对短的水平距离。台阶在空间的利用上效果较好,尤其在狭窄、拥挤的园址中,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台阶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建造,在视觉上可以适用于任何场所。石头、砖块、混凝土、木材、枕木,甚至适当处理的碎石,只要边缘稳固,都可以作为台阶的材料。台阶除适应坡度变化外,它们还能在景观中发挥其他的作用。
一般来说,一组台阶的升面的垂直高度应保持一个常数。在一长串的台阶中,应加设平台,以冲淡景观上的单调感,使人心理上不觉得累,双腿也能得到一定的休息。平台能使一组台阶看上去既平缓又易攀登。
在景观环境中,台阶还有一个潜在的用途,那就是作为非正式的休息处。台阶的这一用途在繁华的公共行人区,或市区多用途空间中,而且在休息场所如长椅等又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有效。另外,人们都喜欢观察他人的活动,因此,只要台阶设置得当,它就会成为观众的露天看台。
4.坡道设计
坡道几乎允许各种行人自由穿行于景观中。在无障碍区域的设计中,坡道乃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因素。坡道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坡道的倾斜度最大比例不能超过1/8。
(2)坡道的两边应有50 mm高的道牙,并配置栏杆以限制行人跃于坡道内。一般来说,坡道应尽可能地设置在主要活动路线上,使行人不必离开坡道就能到达目的地。
(3)坡道的位置和布局应尽早地在设计中决定。
总之,坡道应在总体布局中成为协调的要素。将坡道与台阶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