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春季高考总复习畜牧兽医

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春季高考总复习畜牧兽医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胞膜又称胞浆膜,是在细胞壁与细胞浆之间的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生物薄膜,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病原细菌致病能力的大小或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MLD是能使特定动物于感染后一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LD50是能使半数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MID是病原微生物引起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最小剂量;ID50是病原微生物使半数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剂量。

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春季高考总复习畜牧兽医

1.了解细菌的结构形态

(1)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个体微小,需用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看到。细菌的大小通常用微米(μm)作为计量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很不一致,即使是同种细菌,其大小也受菌龄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明显的特征,这可以作为鉴定细菌的一个重要依据。

(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并据此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根据分裂的方向和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将其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杆菌一般呈杆状或近似杆状,长短粗细差别很大,短的可呈球状,长的可呈丝状。螺旋菌菌体弯曲,根据弯曲程度和弯曲数,又可分为弧菌、螺菌、弯杆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胞壁包围在细菌的最外层,坚韧而富有弹性,能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细胞壁上有许多微细小孔,这些小孔参与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细胞膜又称胞浆膜,是在细胞壁与细胞浆之间的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生物薄膜,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细胞质是细菌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核质具有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性状。

(4)细菌的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指某些细菌特有的结构,分别是荚膜、鞭毛、菌毛、芽孢。荚膜位于细菌细胞壁的外面,有保护细菌的作用。鞭毛与细菌的运动性有关。菌毛是菌体表面毛发样的细丝,主要起吸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坚实小体,它具有多层芽孢壁和多层芽孢膜,对细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了解细菌的营养级新陈代谢特点

(1)细菌的营养物质 细菌必须不断从外界吸收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来合成自身细胞成分,也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些物质被称为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的营养物质有水、糖类、含氮化合物、无机盐类、气体及生长因子。

(2)细菌的新陈代谢

①细菌的酶 细菌的酶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细菌体内的生化反应必须在菌体内酶系统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②细菌的呼吸类型 细菌借助于菌体的酶类从物质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细菌的呼吸。根据细菌在呼吸过程中对氧气的需要,将细菌的呼吸类型分为三种:专性需氧型、专性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并据此将细菌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③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包括分解代谢产物和合成代谢产物两大类。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是指细菌分解大分子有机物时获得的产物,包括糖的分解产物、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和脂质的分解产物;合成代谢产物是指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些物质,包括维生素、色素、细菌素、抗生素、热原质、毒素和酶类等。

3.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细菌以横二分裂方式进行生长繁殖,大多数细菌20~30min分裂一次。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和气体。

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根据状态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三种:根据用途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五种。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后,可形成菌落和菌苔。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经生长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堆积物。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度及隆起度等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4.掌握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能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特性,又称为病原性。病原细菌致病能力的大小或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衡量毒力大小的单位通常有以下四个:最小致死量(MLD)、半数致死量(LD50)、最小感染量(MID)、半数感染量(ID50)。MLD是能使特定动物于感染后一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LD50是能使半数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MID是病原微生物引起试验对象(动物、鸡胚、细胞等)发生感染的最小剂量;ID50是病原微生物使半数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剂量。

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有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1)侵袭力 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侵袭力的大小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细菌的酶有关。构成侵袭力的表面结构是细菌的荚膜和菌毛;与侵袭力有关的酶均属胞外酶,主要是以下六种:透明质酸酶、凝血浆酶、链激酶、卵磷脂酶、胶原酶和DNA酶。

(2)毒素 细菌的毒素有外毒素内毒素两种。外毒素是细菌合成的“毒性蛋白质”,能分泌到菌体外发生毒性作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脂多糖,菌体死亡后可溶解释放出来发生毒性作用。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1-1。

表1-1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经一定处理后脱毒,保持很好的抗原性,则称为类毒素。类毒素可用于相应传染病的预防,如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于预防破伤风。

5.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制备各种培养基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具体如下。

(1)制备的培养基 应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2)培养基的pH 应在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范围内。

(3)培养基应均质透明。

(4)不含抑菌物质 制备培养基所用容器不应含有抑菌物质,所用容器应洁净,无洗涤剂的残留,最好不用铁制或铜制容器;所用的水应是蒸馏水去离子水

(5)灭菌处理 培养基及盛培养基的玻璃器皿必须彻底灭菌,避免杂菌污染。

6.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1)病毒的基本特点

①体积小能通过细菌滤过器,故称为滤过性病毒。

②结构简单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据此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或RNA病毒。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在活的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③专性寄生性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在活的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④病毒的抵抗力特殊 一般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2)病毒的形态结构

①病毒的大小及形态 各种不同病毒大小差别很大,可相差10~20倍,以往常用微米(μm)作为病毒大小的计量单位,现多采用纳米(nm)计量病毒的大小(1μm=1000nm)。

病毒形态多种多样,有砖形、子弹形、球形等多种形态。

②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和衣壳两部分。内部为核酸,外面为蛋白质组成的衣壳,有些病毒在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化学组成为DNA或RNA,决定病毒的遗传、变异、增殖和对宿主的感染性等特性。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酸外面的一层外壳,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可保护病毒的核酸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破坏,并与病毒感染易感细胞有关。囊膜由类脂、蛋白质和糖类构成。囊膜对衣壳有保护作用,并与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有关。

7.病毒的增殖和干扰现象

(1)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是首先复制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然后装配为完整的子代病毒,进而成熟。其基本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步骤。

(2)病毒的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 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能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与增殖,称为干扰现象。占据或破坏受体,争夺酶系统,受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干扰素,是发生干扰现象的可能原因。干扰素是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8.了解病毒人工培养方法

病毒必须在相适宜的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根据培养病毒用的活细胞的来源,将病毒的人工培养方式分为以下三种:(www.xing528.com)

(1)动物接种 将病毒接种在健康动物体内进行培养。

(2)鸡胚培养 将病毒接种在健康的鸡胚内进行培养。

(3)组织培养 将病毒接种在离体的畜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内进行培养。

9.了解真菌支原体的基本特点

(1)真菌 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型微生物。菌丝和孢子是鉴别真菌的重要依据。根据结构不同将真菌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2)支原体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致病性支原体主要是猪肺炎支原体、丝状支原体、鸡败血支原体和无乳支原体。

10.了解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

病原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空气、水、动植物的表面或内部,以及乳、肉、蛋等畜产品内。污染土壤、空气、饲料、饮水、畜舍、用具及运输工具等,使之成为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媒介,并影响畜产品的质量,甚至造成人、畜食物中毒,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

病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宜的条件能促进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而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11.掌握外界环境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微生物死亡。下面介绍几个重要概念。

消毒 应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消毒只要求达到无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灭菌 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等)的过程。

无菌 指环境或物品中没有适的微生物存在的状态。

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称无菌操作或无菌法。

(1)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①温度 温度适,微生物生长繁殖良好;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则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a.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温对微生物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其原理是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临床上常用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干热灭菌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火焰灭菌法 以火焰直接灼烧杀死物体中的全部微生物的方法。分为灼烧和焚烧两种,灼烧主要用于耐烧物品,如接种环、试管口等:焚烧指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

热空气灭菌法 利用干热灭菌器,以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需要160℃维持1~2h,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的物品,如各种玻璃器皿、瓷器的灭菌。

b.湿热灭菌法 此法灭菌的使用范围广泛,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煮沸消毒法 煮沸10~20min可杀死所有细菌的繁殖体、芽孢常需煮沸1~2h才被杀死。若在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5%石炭酸,可以提高沸点,消毒效果更好。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等多用此法消毒。

高温蒸汽灭菌法 即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的方法,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灭菌方法。在一个大气压下,蒸汽的温度只能达到100℃,当在一个密闭的金属容器内,持续加热,由于蒸汽不断产生而加压,随压力的增高其沸点也升至100℃以上,以此提高灭菌的效果。高压蒸汽灭菌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通常用0.105MPa(旧称每平方英寸15磅)的压力,在121.3℃温度下维持15~30min,即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凡耐高温不怕潮湿的物品(如各种培养基、溶液、玻璃器皿、金属器械、敷料、橡皮手套、工作服和小实验动物尸体等)均可用这种方法灭菌。所需温度与时间视灭菌材料的性质和要求决定。

巴氏消毒法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由巴斯德首创,用以消毒乳制品与酒类,目前主要用于葡萄酒、啤酒、果酒及牛乳等食品的消毒。

①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当微生物处在最低生长温度以下,生长繁殖停止,但仍可长时间保持活力,因此常用低温保存菌种毒种、活疫苗等。一般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斜面培养物保存于0~4℃,最好在~196℃液氮中保存。冷冻真空干燥是保存菌种、毒种和活疫苗的好方法。

②干燥 在干燥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会发生障碍,还可引起微生物菌体内蛋白质变性和由于盐类浓度升高而逐渐导致死亡。霉菌的孢子对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但许多微生物在干燥的条件下会逐渐死亡。常用干燥法保存饲料、皮张、药物等。

渗透压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渗透压。将微生物长时间置于高渗溶液(如浓盐水)中,则菌体内的水分向外渗出,导致微生物生长被抑制甚至死亡。所以常用10%~15%浓度的盐腌保存食品。将微生物长时间置于低渗溶液(如蒸馏水)中,则因水分大量渗入菌体而使其膨胀,甚至菌体破裂。因此常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化钠,以保持渗透压的相对平衡

④可见光和紫外线 可见光能妨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繁殖,故培养细菌或保存菌种时应置于阴暗处。一般认为射线的波长愈短杀菌力愈强紫外线中波长265~266nm杀菌力最强,但紫外线的穿透力弱,仅限于照射物体的表面,故只对表面光滑的物体才有较好的消毒效果,空气中的尘埃吸收大部分紫外线,因此消毒时,舍内和物体表面必须干净。用紫外线灯管消毒时,灯管距离消毒物品表面不超过1m,灯管周围1.5~2m处为消毒有效范围,消毒时间为1~2h。紫外线对革兰氏阴性菌消毒效果好,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次之,对芽孢无效。许多病毒也对紫外线敏感。

⑤超声波的影响 频率在20 000~200 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能裂解多数细菌和酵母菌。

⑥过滤除菌 过滤除菌法是通过机械阻留作用将液体和空气中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滤菌装置中的滤膜含有微细小孔,只允许液体通过,细菌等不能通过。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等物质的除菌,但过滤除菌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体。

(2)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许多化学药物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或将其杀死,用于杀灭动物体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制剂称为消毒剂。消毒剂主要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环境的消毒。消毒效果与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中的有机物、环境温度和酸碱度、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12.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寄生虫的危害

畜禽的寄生虫包括三大类:蠕虫蜘蛛昆虫和原虫。蠕虫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蜘蛛昆虫主要是指蜘蛛、蝇、虻等蛛形纲和昆虫纲的寄生虫;原虫主要包括鞭毛虫、梨形虫、孢子虫和纤毛虫,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弓形虫、球虫、禽住白细胞虫都属于孢子虫。

寄生虫在其形态、生理等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称生活史。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寄生虫完成生长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动物和人,称为直接发育型,如蛔虫、牛羊消化道线虫等;②须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感染动物和人,称为间接发育型,如旋毛虫、猪带绦虫等。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或体外营寄生生活的过程中,对宿主可以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宿主造成机械性损伤;吸取宿主的营养;产生毒素及有毒产物危害宿主;引发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引入其他病原微生物。

13.理解宿主的种类及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1)宿主的种类 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按寄生虫在其体内发育和适应的程度,以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①终末宿主 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

②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

③补充宿主 某些寄生虫在其幼虫明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其中第二个中间宿主称为补充宿主。

④贮藏宿主 有些资生虫的虫卵成幼虫可进入某种动物体内,在其体内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该动物被称为贮藏宿主。

⑤保虫宿主 寄生虫有多个寄生宿主时,那些不常被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