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施规模小型化
在日本养老设施的发展初期,尚未形成清晰的养老服务体系,曾一度认为所有需要帮助的老人都会集中在养老设施当中长期居住,所以发展了一批床位数量在300~500床的大型、超大型养老设施。但当这些设施投入使用后,效果很不理想,入住率较低,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8]。实际上,大多数老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家中养老,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满足生活照护需求时,他们往往不愿意离开家庭。
在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之后,日本的养老设施走向了小型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点最为直观地体现在法规对养老设施最低床位数量的规定。一些主要的养老设施类型如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护理院等只需设20张床位即可开办,要求更高一些的养护老人之家和介护老人保健设施也只需设置50张以上的床位,并且当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合设的时候,还可适当降低开办的床位数量要求。因此,目前日本常见的小规模养老服务设施多为20床,大中型养老服务设施多为50~100床,而床位数在200~300甚至更高的养老设施已经十分罕见了。实践经验表明,小规模的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服务管理的便利性上还是运营维护的经济性上都是较为适宜的。
2.设施功能多样化
功能多样化是日本养老设施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最为突出地体现在小规模多功能设施和地域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上。
小规模多功能设施(图6.7)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建设的一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居住在周边社区当中的老人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护理服务。设施规模通常在150~300m2,设施利用者的人数不超过25人,服务内容主要涵盖日间照料、短期居住、上门服务等多个方面。
地域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是日本地域型养老护理系统的服务据点,通过充分整合利用医疗、介护、NPO组织等丰富的地域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从而为老人创造一个从健康到需要介护都能够安心居住的生活环境。
图6.7 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案例
图6.8中所示的地域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案例由主管老年住宅、医疗护理和社区服务的三家运营商合作运营,与邻近的综合医院实现资源共享。该设施在7000余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当中,设置了包含老年公寓、短期入住设施、失智组团、医疗站、访问看护站、餐厅在内的9个功能分区,不仅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支援服务,而且起到了促进地域交流的作用。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他们的医疗、介护、用餐等需求能够在这里得到一站式的解决;对于三家运营方而言,合作共建的形式也达到了互惠互利、提高效率的共赢效果。
图6.8 日本的地域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案例
3.设施品牌连锁化
日本养老设施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连锁品牌,部分品牌的连锁设施数量已经达到了上百家。这些品牌具有鲜明的客群定位和经营理念,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细分居住产品,并在旗下的各个设施当中采用了标准化的设计,以确保质量、降低成本。
以日本的倍乐生(Benesse)公司为例,它旗下的连锁设施定位于机构养老,面向中高端老年客群提供24小时的高质量照护服务。这些设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老年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当中,选址于邻近地铁站、交通便利的成熟社区。设施规模通常控制在50~70床,着眼于周边的社区,希望入住来人来自设施周边半径3km范围内的社区当中,便于老人家属前来探望。为满足不同类型老人从健康到护理、从平价到高端的居住需求,倍乐生公司推出了6种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图6.9),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力求体现差异性(图6.10),而同一类型的产品则采用标准化设计(见图6.11)。
图6.9 日本倍乐生(Benesse)公司的6种居住产品类型
图6.10 不同档次的养老设施餐厅设计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图片来源:https://kaigo.benesse-style-care.co.jp)
图6.11 相同档次和类型的养老设施餐厅采用标准化设计
(图片来源:https://kaigo.benesse-style-care.co.jp)
4.老人居室个室化[1]、组团化
日本养老设施的老人居室类型配置及布局形式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当中也在逐步演变。(www.xing528.com)
起初,日本的养老院还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性质,养老院中老人居住空间的品质并未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60年代《老年人福利法》的颁布,日本养老设施逐渐从“收容的场所”摆脱出来,养老设施的类型也得到了丰富。在老人居室的配置上,以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为例,早期多为六人间,后来改为四人间,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随着社会经济和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发展变化,多人间带来的问题也渐渐显现了出来。虽然将四位老人集中在一间居室当中居住有利于提高照护服务的效率,但每位老人的私密性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老人之间难免存在相互打扰的情况,居住生活品质相对较低。
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居住使用需求,日本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呈现出了“全个室化”的发展趋势(图6.12),越来越多的新建养老设施开始将老人居室全部设置为附设独立卫生间的“个室”,老人的居住生活品质相较之前的四人间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居室个室化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受“全个室化”的影响,居住空间的走廊有所延长,导致公共餐厅与部分老人居室之间的距离较远,可达性较差,不便于老人使用。此外,护理人员的服务动线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由四人间的房间巡回、统一护理发展为了“个室”的逐房巡查、个人护理,工作强度有所提高。
图6.12 “全个室化”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1990)平面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以上问题在1994年之后设计建造的养老设施当中逐步得到了解决,它们具体采用了“分层级配置空间”的方法,将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设置在了不同的空间层级当中(图6.13)。在每个居住单元内部设有独立的公共活动区域,供老人进行日间活动和康复训练。为防止建筑进深过大影响自然通风采光,居住单元内部通常还设有中庭。而在各居住单元之间的连接处集中配置有餐厅、厨房、公共浴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相较此前长廊式布局,这类养老设施在空间组织模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当老人的行动能力衰退、需要使用轮椅或助行器械时,用餐前后往返于公共餐厅和居住单元大厅之间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此外,让老人在居住单元之外的空间用餐,会使设施的生活感略有丧失。
图6.13 分层级配置空间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1994)平面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基于全国各地出现的新问题,日本的特别养护老人院在2000年前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个室组团化”的养老设施陆续出现(图6.14)。在这类养老设施当中,以组团划分老人的生活单元,每个组团内通常设有6~10个单人居室和1个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老人日常的用餐、起居、锻炼等活动需求都能在组团的公共活动空间内得到满足。
每个组团内配备有相应的护理人员,但为了不破坏居家生活氛围,一般不设置专门的护理站或办公室,除了进行一些简单的记录和家务劳动之外,更多的时候护理人员会与老人们在一起,提供一些必要的护理服务、聊家常、组织集体活动等。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个室组团化”的平面布局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当中,如将原先设置在组团外的大型公共浴室分散设置到了每个组团内部、丰富了组团公共空间的功能配置等。在日本当今的养老设施当中,这种平面布局形式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较为普遍的认可。日本老人居室在个室化、组团化发展的同时,其面积标准也在逐渐扩大。以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居室的面积标准经历了多次修改。在最初的规定当中,除储藏空间和卫生间之外,人均居室面积不应小于4.95m2。199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实际建成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人均居室面积已经达到了8.25~9.90m2。推行“个室化”之后,规范要求“个室”面积不得小于10.65m2(不含卫生间),同时,规定由“非个室”改建成的“个室”也不应小于10.65m2[10]。
图6.14 组团化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2000)平面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