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台湾地区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设施呈现的问题有共性亦有个性,下面将分别阐述设施共同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类型设施(大型机构类设施和社区层面服务设施)各自呈现出的问题:
1.共同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
我国台湾地区的养老设施按照所处地域分为市镇型和乡镇型两类,城市与乡村的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差异较大。以文康中心为例,市镇型的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更多元、服务项目更丰富,一般设有教室、图书阅览室、餐厅、计算机房等多种空间;而乡镇型养老服务设施则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市镇型设施在运营使用和资源配置上,普遍优于乡镇型,且聘用志工(即志愿者)的比例也更高。以安养/养护机构为例,医养结合较好的大型机构目前普遍分布在城市近郊,且一般面向有较高收入的城市老年人群,乡村几乎不存在此类大型设施。
2.大型机构类设施——发展成熟但辐射作用不大
我国台湾地区大型机构类设施主要为安养/养护机构或综合性机构,发展成熟、功能健全,但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辐射作用不大。由于这类设施一般位于城郊,和城市中的成熟社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无法为社区提供及时的医养配套服务,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文康类机构为主)
(1)问题1:需求大而发展薄弱(www.xing528.com)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不断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其入住人数仍相对较少——根据台湾有关机构统计的“老人状况调查报告”,2009年台湾地区老年人入住安养或养护机构者仅占2.8%[5]。另一方面,以商业开发模式发展的老年住宅项目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并不能享受到大型机构和老年住宅的养老服务,“自家安养”仍为台湾地区的主流养老模式。与大陆近年来不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相比,台湾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略显薄弱,社区层面专用设施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地区的土地私有制和地块缺少,无法为社区养老设施辟出足够的用地;另一方面也因为政府财政支撑不足,导致该层面服务设施发展缓慢。目前台湾地区只有“文康中心”,日间照料、老年饭桌等典型社区服务功能目前还很少。
(2)问题2:分布密度低、服务能力有限
我国台湾不少地区社区养老设施密度低、布点分散。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长距离的步行或长时间的搭乘成为设施使用的一大阻碍,由此造成设施服务能力有限、仅可供附近社区居民使用的问题。体能健康的老年人步行10~15分钟的生活圈半径为500米左右[6],台湾地区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之间的距离远不止双倍半径。以长青综合服务中心使用群体的调查结果为例[3],使用设施的老人从住家到服务中心的时间,普遍为步行10~20分钟;搭乘交通工具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更大半径的老人无到达并使用该设施的条件或能力。因此在考虑设施布点时需根据老人可达性设置一定密度。
(3)问题3:经营不善、空置化现象严重
台湾地区以社区服务为主体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空置现象,其中“文康中心”该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其设施使用不佳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经费不足,由于很多设施由当局支撑,预算不足,民众对养老服务付费意愿相对较低,导致设施运营受限;其二,设施功能单一,例如文康中心只设置文化娱乐的功能,没有配合相应的老年餐桌、日间照料的服务,导致专程来此的老年人无法解决中午就餐和休息的问题,只能提前回家,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其三,人力、物力缺乏,一方面,尽管台湾社工制度整体较为健全,但与养老服务对应的保险制度却未与之匹配,导致部分养老服务设施缺乏补贴,社工或专职人力招募困难,督导管理不易;另一方面,设施缺乏活动规划和代理人才,也缺乏活动和服务的器材,活动办理和服务提供受到一定阻力。这些原因绝大部分与经费有关,尤以政府补助、民众付费或民间经费来源不足为主要矛盾;土地私有制也加大了场地扩充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养老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的潜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