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养老机构的建设量不断增多,建设质量也在逐步改善。但通过调研及对使用者的访谈来看,养老机构在运营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由于设计人员对养老机构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设计理念存在误区,运营管理方没有及时参与到设计环节等造成的。
1.缺乏设计经验及相关知识
与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龄化发展历程相比,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仅十余年,无论是在城乡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还是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层面,都非常缺乏适老化的理念指导与实践经验。一些设计项目简单套用国外的规划设计形式,却并未深刻发掘或领会对其设计产生影响的政策、服务管理模式、老人居住习惯等原因,导致设计结果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此外,从现实情况来看,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员大多为中青年人,他们对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居住需求并没有切身体会。由于缺少相关的知识和专业教育,设计人员对于适老设计的认识往往仅停留在标准规范的要求层面,或者简单地认为“适老化”等于“无障碍”,而并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了解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他们的生活习惯。
2.设计思路及理念存在误区
由于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及养老机构的管理要求不了解,许多设计人员或开发商认为养老机构与旅馆、酒店式公寓类似,或者和医院的管理模式差不多,设计时就按照旅馆和医院的思路来做。但却忽略了养老机构的长期居住特征和服务运营模式,造成设计方案并不符合最终的使用及运营需求。
还有国内许多开发商是从房地产、酒店服务业等领域转型到养老产业,在开发养老项目时不了解老年客户群的需求,认为将硬件设施做得高端、豪华就能够吸引老人,然而却忽略了软件服务和与之相关的细节设计要求。(www.xing528.com)
3.缺少对运营服务需求的考虑
许多养老项目在设计期间往往没有最终运营方的参与,开发商、投资方或设计人员都没有深入考虑过养老机构未来的运营模式,只是盲目地进行设计,导致项目建成后与实际运营团队的需求不契合,面临重新改造、装修的问题。
设计人员对养老机构的护理及服务需求也缺乏关注,导致建筑空间对工作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4.缺乏灵活性、多元性
养老机构的空间需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入住老人的类型、身体状况的变化和服务模式的调整,都会对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式及面积提出新的要求。但许多老年建筑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今后改造的可能。例如一些最初定位为健康自理老人的养老机构在运行后转型为护理型养老机构,需要重新划分组团形式、改变空间功能,但受到建筑结构或原有布局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