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已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设施,也有多样的建设模式。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及地区,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与产品类型标准体系。许多养老服务设施在策划定位、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均存在一些问题。
1.机构类养老服务设施“床位空置”与“一床难求”并存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新增340万张养老床位的目标。受政策影响,各地方着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使床位数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这也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建设速度,仅将“床位数”作为政绩衡量指标等问题。各地屡屡出现要建设上千床规模的养老服务设施的口号,以求尽快达标。然而对于项目是否与地区整体发展相协调,是否符合当地养老需求,建设后是否能持续有效运营,都缺少长远和深入的考虑,造成大量床位闲置等现象。
据统计,自2008年至2014年,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床位新增316万张,但床位空置率也由19%上升至48%(图1.15)。与此同时,一些大城市核心地段的养老服务设施,又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设施的节点主要是生活需要照料和护理的高龄阶段。城市中心城区的高龄化率相对较高,护理需求更显著。而许多新建的养老服务设施位于城市郊区,虽然床位数量充裕,但由于距离较远,且缺少完善的医疗配套资源,并不能吸引老人入住,难以扭转市区内一床难求的局面。
图1.15 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与空置率的变化
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量呈现超常规发展,利用状态不佳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量快速增加。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为例,截至2015年底,全国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数达到298.1万张[7],总量相当于2010年5.9万张[8]的50.5倍。(www.xing528.com)
虽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总量在飞速增长,但从调研情况来看,老人真正利用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服务的比例却很低。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政策更多是从鼓励供给的角度出发,强调“补砖头”,还没有做到从需求出发、按需定制[9],许多设施在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造成建设后与实际需求不符,最终导致长期空转甚至关闭。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并没有随硬件设施的建设而配套跟进。例如一些日间照料设施由于缺少专业服务人员,难以对应失能老人开展相应的照护服务,只能变为面向健康老人的活动室、棋牌室,而真正需要日间照料的老人并不能在社区养老层面得到服务。
通过对国外社区养老发展的研究可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与所在地区老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由于各地需求的差异,会形成多种类型及建设形式。目前国内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时往往出现政策标准“一刀切”的问题,希望能用统一的建设规模、功能配置来指导建设,而缺少与各地区社区养老需求的结合,造成设施建设形式与地区需求不符、设施闲置等问题。
3.新增供给过度集中于高端项目,供需结构严重失衡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商的养老项目多定位于富裕老年群体。未来几年,将会有许多高端养老项目集中建设完成。但富裕老年群体数量本身有限,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多,高端市场将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当产品供给高度集中于富裕客户群体的时候,普通客户群体却还没有得到投资者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失能刚需老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一方面是因为针对普通客户群体的项目开发还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项目盈利模式仍不明朗,开发商现阶段只能锁定高端客户,以保证项目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主流观念有关,当前大部分高龄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仍是传统居家养老,且经济条件有限,对于养老居住产品的接受程度不高。但再经过5~10年,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加大,养老需求必然会向多样化发展,目前这种局限于高端市场的项目开发将会导致未来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