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秋园艺术:百花园中的盛开之花

黄秋园艺术:百花园中的盛开之花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黄润华黄秋园先生的山水画去年在北京展出后,在我国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首先,黄秋园的艺术在祖国艺术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株盛开的鲜花。黄秋园的画,姑且可谓“不新”,但是它好!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黄秋园的画构图丰满、层次深厚,他着意于表现自然的大与多。可是,黄秋园是这样一个酷爱艺术的、真诚而正直的艺术家。黄秋园先生虽然一生清贫,颇受冷落但他的精神是充实的,富有的。

黄秋园艺术:百花园中的盛开之花

文/黄润华

黄秋园先生的山水画去年在北京展出后,在我国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给予我们很多启迪。

首先,黄秋园的艺术在祖国艺术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株盛开的鲜花。近年来,我国的艺术园地虽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长满了奇花异草,但是缺少了人们常见的国色牡丹,人们总会感到有点美中不足。人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每个人的口味各有不同,就艺术的发展规律来说,基于每个作者的认识和实践,强调个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互相拉开距离,各有所长。另一方面,从全局来说,又必须兼容并包,鼓励多样。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而决不应是清一色的“蓝制服”。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固然各级领导责无旁贷,但我认为绝不只是领导者的责任,要造成一种良好的学术空气,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每个文艺工作者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个性和风格,又必须善于尊重别人的见解和特长。这样才能造成良好的学术空气,互相取长补短。如果只许自己鸣,不许他人放,以自己一家之言论,一派之风格,称霸画坛,排斥异己,那怎么得了。

黄秋园先生这样一个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大家,被埋没了几十年,实在可惜。近年来,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如何对待民族传统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国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不满足中国画既有的成绩和现状,迫切要求变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大好事。

但是有些人却认为中国画已经成为“前进的障碍”“沉重的包袱”“出现了危机”,甚至是“到了穷途末路”,只能作为“保留品种”了。黄秋园先生的作品展出后,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也无论是保守派、虚无派、前卫派,在黄秋园先生的作品面前,倒是相对的统一起来了,一言以蔽之,曰:“好!”这现象似乎给予我们这样的启迪:品评一个艺术作品,新不新并不是唯一标准,变革是发展的手段,好不好才是永恒不变的标准。黄秋园的画,姑且可谓“不新”,但是它好!好得让人惊诧,好得令人惊叹。

由此我们看出,什么“危机”“障碍”“包袱”“末日”云云,以至于,“笔墨发挥到顶了”、连“毛笔宣纸等工具都必须放弃了”等等议论,如果不是言之过早,至少在今天还无充足的凭据。黄秋园的画,一样的勾、皴、点、染;一样的石法、树法、云法、水法;但是,掌握得透彻,优入法度,得其精髓,又能机参造化,驱遣百家,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体。这些曾经被有些人认为“公式化了的”“老掉牙的”“发挥到顶了”的技法,在黄秋园笔下又都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原因何在?我认为关键是他把传统和生活联系了起来,把师古人和师造化结合了起来。他多次遨游庐山井冈山武夷山等名山大川,对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体验,领略山水之情,置千秋万壑于胸中。所以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安置得合情合理,生动逼真。他画中的形象既不是自然的翻版,又不是古法的生搬硬套。他画中的夹叶、杂树、各种山石皴擦,既是高度的概括,又不是概念化的符号;既有中国画的艺术程式,又不是僵化了的模式。这好比唱歌,同样的一个谱子,有的人唱来呕哑生硬,有的人唱来便悠扬入耳。(www.xing528.com)

艺术的生命,尽在那微妙的感觉之中。黄秋园研究传统是为了探索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借鉴。同样的点子,在有些泥古不化、脱离生活感受的人的手里,就变成黑死生硬、什么也不能表现的“满山耗子屎”,而在黄秋园的画里,点和线的结合就异常的巧妙。他常常重墨线、辅以淡墨点;淡墨线辅以重墨点或积墨点;干墨线辅以湿墨点。点不盖线,相辅相成,千点万点,层层叠叠,苍苍茫茫,带雨含烟,含混无尽,使人玩味无穷。就绘画语言来说,无非是点、线、面、块,也无非是勾、然、点、染,但黄老运角得巧妙,就画活了。“笔非蒙养不灵”,“墨非生活不神”,关键还是有没有生活感受。所以,传统和生活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脱离了“源”,自然要枯竭。“流”找到了“源”,自然像长江、黄河,奔腾不息、千年不衰。

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黄秋园的画构图丰满、层次深厚,他着意于表现自然的大与多。观之苍苍茫茫,深厚华滋,气象万千,含混无尽,使人得到审美上的满足。在艺术上,有的“以简取胜”,有的“以繁见长”,所谓“一笔两笔不嫌少,千笔万笔不嫌多”。处理得当,都可以画出好画来。但事实上,“’简”易走向粗糙简陋,空洞无物;“繁”则易走向杂乱拥塞。“简”不易做到,“繁”又谈何容易!很多人画画,第一遍笔墨还生动,但是表现不充分。再加两遍就坏了,原因就是底子薄。黄秋园大不相同。他有石涛之清新,石谿之圆厚,又得王蒙之茂密,龚贤黄宾虹积墨之浑厚华滋。上追唐宋各大家,求其大结构,大气势。真可谓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体。所以他招数多、本领大。黄秋园堪称大手笔,他敢于犯难涉险,“过难关”,闯禁区,唱重头戏,向积墨法的高难度追求。他的画勾、皴、点、染,反复递加,穿插得体,虚实相间,远看层次分明,近看处处见笔,层层积墨,不肚不腻,含浑无尽,妙趣横生。

黄秋园先生的画,正是有些人认为不能画的画,他走的正是有些人认为不能走的“穷途末路”。可是,黄秋园是这样一个酷爱艺术的、真诚而正直的艺术家。他不逐名利,不趋时尚,尽去市侩气,以佛子之虔诚、僧伽苦行,每日上班之余,潜心钻研祖国伟大的传统艺术,几十年如一日。你看他的一画,万象森罗,风格朴茂,表现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展现了大自然浑厚幽微之美。一片赤子之心,感人肺腑。黄秋园先生虽然一生清贫,颇受冷落但他的精神是充实的,富有的。因为在艺术的王国里,他是胜利者。他说得好:“凡成事业者,均不以苦为苦,其成事业的诀窍,就在于他热爱事业,因为他热爱,才能做到不以苦为苦,才能有最大的主动性。”历史是公正无私的,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历史最终是不会忘记他的。

(原刊于《中国画大师黄秋园研究艺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