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70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召开了北方14 省、市、自治区农业会议,即著名的“北农会议”。甘肃省依照会议精神,集中解决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缺乏问题,先后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23 项,同时积极推动小型水利建设和“小流域”治理。1974 年全省发展水地66 万亩,新修梯田106 万亩、条田139 万亩,分别相当于1970 年前21 年平均发展数的2.7 倍、10 倍和17 倍。配套机井达到3.26 万眼,平均每年发展6500 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0 万亩,保灌面积达到282 万亩。截至1975 年,农田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土石方1.7 亿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16 万亩,新修水平梯田142 万亩、条田175万亩。
(二)“兴西济中”,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
“兴西济中”,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是“三西”建设的前奏曲。1972年,甘肃再一次遭受严重旱灾。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宋平,把定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状况拍成照片,送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当看到定西农村人缺粮、畜缺草、人畜缺水,有的地方大姑娘衣不遮体、不能出门的情况后,周恩来总理的心情十分沉重,难过得流下了眼泪。1973年5月29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专门讲了甘肃问题:“我听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很难过,很不安。解放20 多年了,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的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我们一定要帮助那里的人民,扶持那里的生产,一定要把那里的穷困面貌改变过来。国务院各部委的同志要和甘肃人民一起商量一下,研究出个办法来,争取一年小变,三年中变,尽快把甘肃的农业搞上去。”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甘肃提出了“兴西济中”,即优先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河西地区,通过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中部干旱地区,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一思路的重点是大搞水利建设、平田整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河西有祁连山丰富的冰雪水资源,解决水的问题条件较好,可以在武威、张掖、酒泉建几个水库,还要搞好工程配套和节约用水,河西水利搞好了,粮食就能大幅度增加,甘肃做到粮食基本自给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中部地区多数地方由于无水可引,可通过修梯田、打水窖,想办法把降雨保留下来,减少流失。定西县的大坪、秦安县的窑儿湾、通渭县的杏树湾以及庄浪县的一些社队,就是用这些办法增加粮食产量,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1974 年8 月16 日,宋平在省委常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两西”建设问题,即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的建设,而“两西”建设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两个大头。抓住了这两个大头,就抓住了解决甘肃农村问题的关键。会议支持宋平的意见,决定成立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办公室,及时进行协调和调查研究工作。1974 年9 月初,宋平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北京向中央汇报甘肃农业问题。9 月5 日、8 日,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以及国家计委、农业部、水电部等部门负责人听取了甘肃省委关于农业问题的汇报,就此拉开了甘肃“两西”建设的序幕。不久,由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全国展开,加之“两西”建设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未能来得及解决,这一重大的战略性举措在当时未能全面启动。
(三)“三线”建设(www.xing528.com)
“文革”期间是“三线”建设的高潮。“三线”建设期间,国家累计给甘肃投资155.53 亿元。有计划地从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等地向甘肃搬迁一批重点机械工业企业,相继建成了西北铁合金厂、兰州碳素厂、西北铜加工厂、西北铝加工厂、兰州铝厂、连城铝厂、西北油漆厂、刘家峡化工厂等冶金和化工企业。加快了酒泉钢铁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建设速度,改造和提升了兰化等企业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长庆油田进行综合勘探和开发建设。国家四机部所属的部分企业陆续向甘肃搬迁,新建了虹光电子管厂、建华机器厂、庆华机器厂、永红器材厂、天光电工厂等,带动了甘肃电子工业的发展。为了与“三线”工业相配套,甘肃先后建成红卫机器厂(后改为中兴电子仪器厂)、春光器材厂、敬东机器厂(后改为敬兴电子仪器厂)、甘肃省无线电器材供应公司(后改为甘肃省电子器材公司)等一批电子工业企业。随着“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各部门、各企业对电力需求急剧增加,为保证电力供应,建成以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为中心的兰州电网,把甘肃境内的兰州、天水、永昌三个电网连成一体,而且使甘、陕、青三省电网形成联合系统。到1975年年底,全省发电量达95 亿千瓦时,比1965 年增长377%,年平均增长37.7%,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电能。
“三线”建设改变了甘肃以往的工业结构,对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甘肃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之一;二是大大增强了甘肃工业实力;三是进一步增强了兰州、天水等一批工业城市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
(四)文溯阁《四库全书》入甘
20 世纪60 年代,中苏关系紧张。1965 年,辽宁省文化厅基于备战需要,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向文化部提出将该书拨交内地图书馆保藏的建议,文化部决定由甘肃省图书馆承担保管这套文化国宝的重任。文溯阁《四库全书》装车后共计963 箱,1966 年10 月7 日从沈阳启运,10月13日到达兰州,存放于永登县连城鲁土司衙门的妙因寺。至1971年6月12日,《四库全书》在妙因寺大经堂整整存放了4年零8个月的时间。1970 年,甘肃省在榆中县甘草店顶家堡村修建存藏《四库全书》和甘肃省图书馆基本藏书的备战藏书库。1971 年6 月,文溯阁《四库全书》移交榆中县甘草店备战藏书库保存。1990 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提出一个设想,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由榆中县迁往兰州市区。2000 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做出进一步加强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工作的决定,把建成新藏书库视为甘肃省乃至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形象工程。2001 年12 月18 日,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兰州市北山九州台奠基动工。2005年,藏书楼正式投入使用,《四库全书》得到更为科学、安全的保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