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志
民国时期,政局动乱,兵荒马乱,传统史志撰述工作并没有辍止,一批地方学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致力于史志撰写工作,使得中华文化里的这一优秀传统得以继承。最有代表性的是1929 年到1936 年《甘肃通志稿》(又称《甘肃新通志》)的编纂。1929年3月,省政府筹款30万元成立甘肃省通志局,办公地址设在兰州贡元巷清代贡院旧址(今贡元巷小学)。通志局基本延揽了当时甘肃各科名家,如杨思、张维、慕寿祺、廖元佶、王烜、冯国瑞等人。1931 年11 月,改局为馆。杨思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到1936 年,经过六年的艰苦编修,《甘肃通志稿》诞生,其体例之完备,资料之翔实,结构之严谨,实属地方志书中的上乘之作,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是研究西北地方史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在甘肃地方文献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书成之后,1934年将已编成的《甘肃省县总分图》《甘肃地理沿革图表》作为单行本先期铅印出版。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余稿件编成后未及付梓,稿本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并命名曰《甘肃通志稿》。
当时,各县也编修了一批志书,1942 年,张维从诸志中辑佚出《打拉池县丞志》,还编修《鼎新县志》,漳县人韩世英辑佚补缺成《重修漳县志》,古浪人唐海云等编修成《古浪县志》,张其昀编修《夏河县志》,镇原人慕寿祺等撰成《重修镇原县志》等。其中以慕寿祺的《重修镇原县志》为上乘之作。
除了地方政府组织学者撰修志书,个人修史活动也较有成效,较有名的有会宁朱允明编修的《甘肃省乡土志稿》,该书是作者在1943 年至1948年在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任教时的课余时间编写的。编写该书的目的是有感于原有省县各志均系大部书,披阅颇感不易,于是综合各类资料缩写为乡土志,阅者可一目了然。
(二)学术研究
在时局动荡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一批地方学者仍然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们著书立说,穷究典籍,多以传统治学方法传承文化。(www.xing528.com)
刘尔炘(1865—1931),字又宽,号果斋,又号拙修子,晚年又号五泉山人,祖籍陕西三原。清末民国时期儒家经典学者、教育家,在西北各省影响较大。光绪十五年(1889)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在院五年后,回甘,主讲五泉书院。1894年进京述职,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辞归故里,复任五泉书院讲习。1903 年到1907 年任甘肃大学堂总教习,主张通经致用。辛亥革命爆发后,反对共和。民国以后,被选为甘肃临时议会副议长,后辞职。之后,谢绝政治事务,蛰居家中,讲学研经,致力文化事业,以书法维持生计。其书法真、草、隶、篆各有所长,自成一家。晚年又习绘画,以兰草、山水见长。主要著述有《果斋全集》《五泉山修建记》《拙修子太平书》《陇右轶余录》等。
张维(1890—1950),字维之,号鸿汀,甘肃临洮县人,方志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宣统己酉科甘肃拔贡,授职学部书记官。武昌起义后,从内蒙古潜归临洮,与兰州的同盟会人士创办《甘肃民报》,这是甘肃最早的民办报纸。之后主编《大河日报》《政闻报》《金城周报》等报刊。1919年后,历任省长兼督军公署秘书长,甘肃政务、财政、建设厅厅长,兰山道尹、省议会议长、省图书馆馆长,兼任兰州中山大学文史教授等职。1931年后专任甘肃省通志馆副馆长,总纂《甘肃通志稿》。著作有《兰州古今注》《陇右方志录》《陇右经学之传授》《陇右金石录》《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西北览胜》等。
邓隆(1884—1938),字德舆,号玉堂、睫巢子、睫巢居士,甘肃临夏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乡试得中解元,次年会试,联捷成进士。后任新都县、南充县知县,代理顺庆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参加国民党,历任甘肃省临时议会议员、甘肃省参事会参事、甘肃戒烟总局局长、甘肃印花税处处长、甘肃造币厂监督、甘肃佛教会会长、夏河县县长等职。积极参与兴办实业,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办光明火柴公司、甘肃织呢公司、河源采木公司等。治学以研究佛经见长,兼顾西夏文、藏文,著作宏富,独树一帜。西夏文成果有《西夏译妙法莲华经考释补》《西夏译华严经入法界品考释》《西夏文华严经》等;藏文成果有《密宗四上师传》《大智宗喀巴大传事略》《嘉木样传》《麦拉祖师传》等。另有考古著述《枹罕考古记》,已散失,诗集《壶庐诗集遗稿》《壶庐诗集补遗》,文集《拙园文存》等,这些著述现零星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内。
慕寿祺(1875—1948),字子介,号少堂,镇原县人。父慕霁堂,光绪丙子科举人,历充甘肃各州县教授、教谕达三十多年,熟悉教育,精通经史。光绪十八年(1892)应童子试,拔为第一,调往兰州求古书院深造。后中光绪癸卯科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陕甘总督升允派赴京、津等地调查学务,归兰后写成《调查录》8卷,使甘肃教育界对新式教育有所了解。1917 年,慕代理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兼国文教员,1935 年被聘为甘肃学院文史系教授,讲授经学、音韵学。从教之余,慕潜心问学。1929年任甘肃省通志局协纂,1942 年任《兰州市志》编审委员。著有《周易简义》《读经笔记》《甘宁青史略》《重修镇原县志》《敦煌艺文志》《中国小说考》《求是斋文集》等著作。
20 世纪30 年代,随着高等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一批外地学者任教于各校,其中不少学者享誉国内,如西北师范学院的黎锦熙、李蒸等,兰州大学的顾颉刚等,他们学养深厚,各有所长,治学严谨,刻苦勤奋,著述、文章流传播远,影响学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