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回族反清斗争与民族格局演变

甘肃回族反清斗争与民族格局演变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同治西北回族反清斗争总爆发前夕,陕西回族已接近200万,甘肃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已超过100万,分布于今甘肃乃至宁夏和青海东部,其中河州是甘肃境内回族的主要聚居区,此外平凉、河西、兰州、张家川、洮州也曾是甘肃回族主要聚居区。陕甘回族反清斗争平息后,清政府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迁徙、安置回族。平凉作为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迁入、安置回族最多的地区之一,仅有记载的迁入回族就有数万人。

甘肃回族反清斗争与民族格局演变

(一)同治年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

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始于同治元年(1862),规模之大,遍及陕西、甘肃(包括宁夏和青海东部)以及新疆地区。同治元年(1862)春,在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联合捻军进入陕西的直接推动下,关中各地回族纷纷响应,其主要领导是赫明堂、任武,短时间内形成了十八大营,有于彦禄等18元帅。回族军曾包围西安一年多,还曾包围潼关,一度威胁陕晋豫的咽喉要地和山西滨河一带的地区。陕西回族起事不久,赫明堂与甘肃河州老教回族取得联络,于同年秋占据秦州(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安。翌年,平凉、固原西宁、狄道、河州、宁夏,先后为回族军所占据。甘肃回族反清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事领袖为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清廷先是全力对付陕西回族起事,从甘肃、直隶调集大量军队,特派胜保做钦差大臣,负责军务,胜保军屡屡失败。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清廷又派多隆阿代替胜保。多隆阿在攻取周至时战死,由穆图善接替。自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战争互有胜负,回族军没有退出陕西。甘肃方面虽然已陆续有清军援军抵达,但都无济于事。同治五年(1866)三月,兰州清军内部火并,陕甘饥民揭竿而起。甘肃回族军借势发展壮大。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他深知回族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因此向清廷进陈方略:“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十月至十一月间,西捻军和回族军取得了连克陕西安塞(今安塞南)、延川、绥德等城的胜利。同年十二月中旬,西捻军为救援东捻军,由壶口渡黄河进入山西,回族军在陕西孤军作战,在清军节节进逼下,回族军转取守势,以致鄜州、宜君、三水、绥德等地相继失陷。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左宗棠镇压西捻军后回到西安组织镇压回族军。同治八年(1869)二月,左宗棠移军乾州,诱逼陕境回族军入甘,以集中兵力,专心来对付甘肃方面。同年八月,刘松山进兵灵州,进逼吴忠堡,又分兵到峡口宁夏,对金积堡形成包围之势。金积堡地区的起事领袖马化龙团结本地回族,并吸收了从陕西入甘的白彦虎等部队,在金积堡周围布置了五百七八十座堡寨,攻击并截断了清军的粮运。刘松山继续向金积堡进攻,缩小包围圈,摧毁回族军不少堡寨。翌年正月,刘松山被白彦虎部下打伤致死。刘松山的侄儿刘锦棠继帅其众,围困金积堡。金积堡面临弹尽粮绝的危境,马化龙于十一月降清。不少回族军被安置到平凉一带。至此,肃州马文禄领导的回族军成为陕甘回族军的最后一支完整力量。同治十一年(1872),左宗棠派徐占彪进军肃州,攻破肃州起义军堡垒,相互僵持18 个月。翌年八月,左宗棠到肃州督战,刘锦棠也从西宁率军前来支援。马文禄被迫放弃战斗,回族 军遭到屠杀。以白彦虎为首的陕西回族军在河州战役结束后,同当地回族、撒拉族结成联军,恃险拼死抵抗,给清军以不断打击,后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彦虎部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二)甘肃民族格局的确定

清初甘肃回族在明代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仍处于上升趋势。《平定关陇纪略》载,甘肃回族“自乾隆以来,重熙累洽,关陇腹地不睹兵革者近百年。回民以生以息,户口之蕃亦臻极盛”。清同治西北回族反清斗争总爆发前夕,陕西回族已接近200万,甘肃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已超过100万,分布于今甘肃乃至宁夏和青海东部,其中河州是甘肃境内回族的主要聚居区,此外平凉、河西、兰州、张家川、洮州也曾是甘肃回族主要聚居区。陕甘回族反清斗争平息后,清政府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迁徙、安置回族。同治七年(1868)十月,刑部主事王柏心去信为左宗棠出谋划策说,回族概不能尽诛,可分别安置。左宗棠深以为然。此后甘肃的平凉、清水、秦安、安定、榆中,宁夏的化平(今宁夏泾源县)、固原、海源等地成为安置陕甘回族的首选之地。在这次迁徙中,陕西、甘肃回族被大量迁徙安置到“三边两梢”(山边、河边、沙滩边和沟梢、渠梢)地区,如甘肃平凉、张家川等地,使之成为甘肃境内仅次于河州的回族聚居区。左宗棠为此还特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迁徙、安置陕甘回族的章程。平凉作为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迁入、安置回族最多的地区之一,仅有记载的迁入回族就有数万人。张家川也有四万余回族人被就地安置。甘肃河西地区曾经是元代回族人屯田留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同治后,这里的回族人几近殆尽。元明以来甘肃回族先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巩昌府、伏羌县、秦安莲花城等地,同治后也基本上没有回族聚居了。河州是同治反清中唯一未遭镇压和洗劫的地区,河州当地的汉族藏族因避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改信了伊斯兰教,从而使河州成为甘肃回族最大的聚居区。(www.xing528.com)

(三)明清时期甘肃的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派、门宦

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我国后,直到明朝中期并没有教派与门宦的划分,甘肃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统称“格底目”,属逊尼派,在教法上遵守哈奈斐派学说。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甘肃河州等地首先产生了被称作“教派与门宦”的宗教派别,所以习惯上也把河州视为我国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的发源地。一般将教派分为三大教派,即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格底目也称为“老教”“旧派”,信众占大多数;伊赫瓦尼被称“新教”,19世纪90年代由马万福创建于甘肃河州;西道堂由马启西于19世纪初创建于甘肃临潭县,因以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等人的汉文伊斯兰教译著为传教依据,故有汉学派之称。四大门宦即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忍耶、库布忍耶。虎夫耶于17 世纪分别从阿拉伯和新疆传入甘宁青,由阿拉伯传入者以赫达叶通拉希为代表,由新疆传入者以临夏的马来迟为代表,支系门宦主要有毕家场门宦、庆云堂门宦、穆夫提门宦、临洮门宦、花寺门宦、北庄门宦、胡门门宦等;哲赫忍耶由阶州(今武都)马明心从也门传入,支系门宦主要有北山派、南川派、沙沟派等;嘎德忍耶于康熙初年传入甘宁青,支系门宦主要有大拱北门宦、灵明堂、明月堂、后子河门宦、香源堂、阿门门宦、齐门门宦、文泉堂、通贵门宦、高赵家门宦、崖头门宦、撒拉教、蒋玉如派、鲜门门宦、明德堂、韭菜坪门宦等;库布忍耶于康熙年间由阿拉伯人穆哈伊丁传入中国,曾三次至两广、两湖及甘青宁传教,又定居甘肃东乡大弯头,改姓张,故“大湾头门宦”又称“张门”。至20世纪40 年代末,甘肃境内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穆斯林几乎都分属于不同的教派与门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