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简史:炳灵寺石窟-佛教繁盛隋代大放光彩

甘肃简史:炳灵寺石窟-佛教繁盛隋代大放光彩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西交往频繁,佛教兴盛,甘肃境内开凿了众多的佛教石窟。盛唐时期敦煌艺术臻至极盛,在莫高窟开窟98 个,此外还续修初唐洞窟1个、重修前代洞窟4个。归义军后期社团十分活跃,而社团本身即与佛教信仰、寺院有密切关系,因而五代宋初是社团修造洞窟的高潮时期。现存隋代洞窟12 个,主要有13、24、25、37 等窟。其后,吐蕃统治的86 年内,麦积山石窟开凿处于停滞状态。(四)炳灵寺石窟隋代在炳灵寺

甘肃简史:炳灵寺石窟-佛教繁盛隋代大放光彩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西交往频繁,佛教兴盛,甘肃境内开凿了众多的佛教石窟。

(一)莫高窟

莫高窟现保存下来隋代洞窟有70 多个。与前代相比,隋代石窟艺术有着不少的改革与创新。从壁画内容上说,早期那种宣传忍辱牺牲、积累功德的故事画的题材开始减少,原来流行的因缘故事画几乎消失了,只剩下佛传故事画和佛本生故事画,故事情节也越来越简单,体现了由佛传故事向经变画的过渡。隋代的菩萨,多半袒露右肩,着覆肩衣,腰束锦裙,衣裙上遍饰各种波斯风织锦花纹,形成隋代菩萨像特有的风姿。这与隋王朝经营丝路,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大力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

唐代吐蕃占领敦煌之前,敦煌莫高窟的营造规模与艺术水平都走向巅峰。莫高窟今存初唐洞窟52 个。初唐窟仍以覆斗形或人字披顶,西壁开一龛为主。初唐壁画在人物造型上比例适度,凝练健康,更趋写实。初唐时期经变画大量出现,约有80 多幅。初唐时期的雕塑上承隋代之余绪,但在人物造型上人体比例日趋协调,改变了隋代塑像给人以腿短矮矬的印象。再一个特点就是群塑的气魄宏大,由一铺五身、七身而九身、十一身发展。在初唐雕塑中,高达35.6 米的北大像特别值得重视,这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石胎泥塑彩绘,坐佛从头到脚,体形圆浑饱满,气度雍容,表情庄重,佛头微微下俯,眼光下视,极具艺术感染力。该窟完成于延载二年(695),由僧人灵隐和居士隐祖等合力完成。该窟的形成,与武则天弥勒佛自居的背景应有一定关系。盛唐时期敦煌艺术臻至极盛,在莫高窟开窟98 个,此外还续修初唐洞窟1个、重修前代洞窟4个。盛唐窟形,绝大多数是覆斗形顶,两壁开龛或设坛塑像。壁画内容主要是经变画,单身的观音像在这一时期显得特别多。盛唐壁画富有浪漫色彩,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又不乏非常写实的社会内容。在绘画技巧上,叠晕法的广泛运用,使同一颜色由浅入深逐渐过渡,青绿朱白诸色套叠,更使色彩变化无限丰富,给画面带来光辉灿烂的效果。进入盛唐以后,以杨贵妃为标准美人的审美观不仅体现在壁画中,也进入雕塑中,菩萨们一个个丰满健硕,作“秾丽丰肥之态”。

吐蕃统治敦煌前期共开窟29 个,补绘前代洞窟约20 个,后代重绘约5个。在这一时期的洞窟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补绘前代洞窟,另一种为新开洞窟,规模一般为特小型或小型洞窟,极个别属于中型洞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沙州经济凋敝,佛教洞窟的开凿受到了影响。吐蕃统治敦煌后期,共开窟28 个,重绘6 个。洞窟规模一般为中型,少数为小型偏大或大型窟。与前期相比,洞窟规模扩大很多,且窟形更加规范。窟形绝大多数仍为四壁一人龛覆斗顶窟,龛口皆呈盝顶直口形,单坡顶已完全消失,窟内几乎均设倒凹字形坛,龛外已基本上不设小方台。洞窟龛内屏风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屏风画的盛行使洞窟更富于生活气息,更加世俗化。

张氏归义军统治时期,莫高窟的洞窟营造活动空前高涨,上自最高统治者归义军节度使,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奴婢,都在莫高窟留下了痕迹。这一时期新建窟龛近80个,重修窟宇20多座。洞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崖面的南北两头,也有在中部崖面上下各层插建者。这一时期敦煌佛教艺术虽有一定发展,但从总体上进步不是很大。人物造型基本承袭吐蕃期余波,唯面相丰圆而略扁。一般人物形体描绘比较准确,但缺乏生气构图上内容庞杂,公式化日益严重,线描工整有余而韵致不足,但在供养人画像上,在经变中穿插的生活小景里,却出现了许多绮罗人物,代表着晚唐壁画的时代风格。

敦煌石窟中只有两窟为五代兴建,其他窟均是在前代窟的基础上重新修饰。归义军后期社团十分活跃,而社团本身即与佛教信仰、寺院有密切关系,因而五代宋初是社团修造洞窟的高潮时期。由于社团财力、物力有限,造窟本身又花费昂贵,故大多数社团只是将旧窟重新修饰一番,既做了功德,也不需花费太多的财力。这就是社团修建功德窟的特点。

(二)榆林

榆林窟又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西南70 千米处,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洞窟43 个,分布在东西两崖断面上,计东崖32 个窟、西崖11 个窟,分别开凿于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时期,壁画面积5200 多平方米,彩塑200 余身。榆林窟至少在唐初就有大规模的营建活动,其中,第28 窟被认为是榆林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吐蕃时期唐代的大乘佛教艺术在榆林窟继续发展。榆林窟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与莫高窟相一致,但个别作品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莫高窟同期同类作品,如保存相当完好的中唐第25 窟。此窟的大幅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图等壁画的构图、色彩、线描等,为唐代壁画中的精品。尤其是该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世俗人物,还是神灵形象,比例适度,体魄健美,面相丰腴,眉目娟秀,性格刻画细腻入微,壁画的线描技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整个敦煌石窟中唐时代石窟壁画的典范。

(三)麦积山石窟(www.xing528.com)

隋文帝于仁寿元年(601)在麦积山顶敕建舍利塔,并赐寺院名“净念寺”。开窟造像得以延续。现存隋代洞窟12 个,主要有13、24、25、37 等窟。隋代麦积山石窟以圆拱顶和穹隆形居多,雕塑38 身,作风写实,个性突出,采用大体积、大块面的塑作手法,给人以概括简洁、厚重饱满的形象,为唐代雕塑艺术的辉煌发展拉开了序幕。壁画现存10 余平方米,形神兼备,格调清新。现存唐代洞窟较少,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景龙二年(708)和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经历两次大地震,使现东、西崖间的大部分洞窟塌毁,致使寺院僧人逃离,寺院衰败,杜甫避“安史之乱”途经天水,于乾元二年(759)来麦积山时已是“野寺残僧少”的荒凉景象。其后,吐蕃统治的86 年内,麦积山石窟开凿处于停滞状态。大中二年(848)迥觉大师寻其旧迹而重构伽蓝。唐代仅在前代洞窟中保留少量雕塑和壁画。现存泥塑9身,壁画约20平方米。麦积山现在共保存9座崖阁,其中编号为1、3、4、5、15、43 的崖阁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雕凿精工细致,气势宏伟壮丽,规模震撼人心,这些崖阁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恰好弥补了北朝至隋唐这一时期建筑史的空白和薄弱环节。

(四)炳灵寺石窟

隋代在炳灵寺开窟并不多见,现仅存两窟。唐代是炳灵寺石窟发展史上的最盛期。唐朝所建的窟有20个,龛113个,占窟龛总数的2/3以上,其中又以盛唐时期的居多,达118 个。在唐代修成的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3、4、49-58、64、147、168、171等窟。其中171窟(大佛窟)高约30米,依山雕凿有高达27 米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一尊,善跏趺坐于方形台上,虽历经修缮,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形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第30、41 龛菩萨像小巧玲珑,活泼自然。64 龛菩萨像更是眉清目秀,气韵生动,丰颐和悦中蕴藏着腼腆气息。总体来说,炳灵寺石窟的唐代造像丰满清俊,比例协调,摩崖小龛的雕技更为高超,这是炳灵寺石窟的一大特点。唐代壁画保存不多,在一些小龛内保留有精美的藻井和象征菩提树的绿色、红色植物,藻井顶绘华盖,四周饰以云纹、火焰、宝珠、垂幔、植物纹,线条均匀,形象多变。还有飞天形象,轻盈洒脱,给人以超脱之感。

(五)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现有隋代窟龛共63 个,以中小型窟龛为主,代表洞窟有第53、55、81、85、151、194、199、206 等。北石窟寺以唐代窟龛最多,大小窟龛共有198 个,约占总数的70%以上。依据窟龛形制及造像题材等因素,可将唐代窟龛划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初唐窟龛有19个,盛唐窟龛有198 个,中晚唐窟龛仅1 个。第222 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最大、造型最多的洞窟。主尊佛像高大威严,面相圆润,细眉大眼,显然是当时人们依照着某位活着的女性所做的雕像,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按照武则天相貌雕成。还有建于如意元年(692)的32窟,也是唐代石窟艺术的精华。

(六)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造像现存者以唐代的为最多且最好,其中又以第2、3 窟的唐代泥塑为代表。如第3窟左壁龛内的主尊坐佛,高130厘米,阴刻波线纹肉髻,丰颐秀目,低垂下视的双眼和紧闭的双唇,流露出庄重沉思的神情。右手结定印,左手扶膝,身着圆领通肩大衣,衣纹线条流畅,简练写实,表现出质地的柔软。造像比例适当,体态雍容华贵。虽经后世多次重妆,仍不失盛唐风韵。天梯山石窟最大的佛像为大佛窟(第13 窟)中的大佛,高28米,为石胎泥塑倚坐弥勒佛,左右两侧立弟子、菩萨、天王六尊造像。大佛窟为唐代创建,释迦牟尼是全身贴金铂的一尊金佛。佛龛顶部绘有龙、虎、鹿、象、树木、花卉等,壁画色彩艳丽,画面线条流畅,不失为古代壁画的艺术精品。

(七)其他石窟

除了上述诸石窟外,甘肃其他石窟中也保存着不少隋唐时代的艺术作品。如徽县城南约8千米的佛爷台石窟,较好地保留了唐代造像的原貌。现存4 个大龛,14 个小龛,各类浮雕造像18 身。泾川南石窟罗汉洞(第4 窟)为中型方窟,此窟以观音为主尊,配以文殊和普贤的组合,共成“三大士”。这是初唐以来形成于中原的汉传佛教特殊题材。在泾川县王母宫石窟中,至今保留有隋唐时代的石佛像,说明至少至唐代,这里曾经过了不断的扩建和完善。盛唐时期,甘谷县大像山开凿了高达23.3 米,腰宽10.4 米的弥勒大佛。在武山县拉梢寺石窟壁画中,可以看到唐及五代有经变画。在合水县平定川莲花寺石窟中,保存有唐代开凿的小龛。在庄浪县有朱林寺石窟,为初唐至盛唐时代的作品。还有张掖马蹄寺千佛洞6 号窟,属于隋末、唐初的作品。在敦煌市西千佛洞、瓜州东千佛洞和旱峡石窟中,都可见到唐代的艺术品,它们是敦煌佛教艺术体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