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一系列鼓励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陇右、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成效非常显著,同时手工业、商业和畜牧业等均有了快速的发展。
(一)农业
关陇地区是隋朝的发迹之地,也是其基业所在,隋朝通过充实人口、兴修水利,使陇右、河西地区农业快速发展。
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隋代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政府按人口授田给农民,均田户则须为政府缴纳租、调并承担各种徭役。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文帝、炀帝还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如缩短农民服兵役和徭役的时间、临时性蠲免赋役、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等。这些鼓励人口增殖、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得隋朝人口在隋炀帝初年达到了中国古代自东汉人口峰值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而且出现了“中外仓库,无不盈积”“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的富裕盛况。当时甘肃地区属于地广人稀的“宽乡”,授田数额会更多。在全国人口迅猛增长、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甘肃户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也非常明显。
屯田 隋代的屯垦制度比较健全,在尚书省的工部尚书之下设专司屯田侍郎二人执掌全国的屯田事宜,在缘边地区还设立屯监、副监各一人,内地的屯田则分别由司农寺及州县管理。甘肃地处防御突厥、吐谷浑的前哨地带,在屯田上自然也是率先实施的。迫于突厥、吐谷浑等的军事压力,隋政府在河西地区的驻军数量相当可观。河西远离内地,运输困难,屯垦正好可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河西,在青海、河西就有兴屯田之举。为了保证屯垦人手,隋政府还组织“犯屯”,即征调天下犯罪流配之人,编为戍卒,实行屯垦。
隋朝屯田取得的效益明显。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富收入,保证了当地军费的开支,从而得以有效地抵御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另一方面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二)畜牧业(www.xing528.com)
陇右、河西地区拥有广阔的草场,具备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加强军事力量,隋朝在陇右、河西地区大力发展以马匹生产为主的官营畜牧业。设置大型官营牧场,是隋代发展官营畜牧业的主要措施。隋代官营牧场最集中的是由“陇右牧”所统辖的陇右地区。陇右牧设置总监、副监、丞三级官员,统领骅骝牧、驴骡牧、羊牧、驼牛牧及24 军马牧。隋代官营牧地除了主要服务于军事外,也为农业提供了马牛等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发展。隋炀帝时战事不止,马政愈加重要,但“扫地为兵”后,使包括陇右在内的官营畜牧业被严重破坏。隋末农民起义和群雄割据后,本来已经日趋萎缩的“陇右牧马,尽为奴贼所掠”,隋朝陇右官营牧场彻底瓦解。
隋代甘肃等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交通业的繁荣,对于发挥当地地方优势、保持生态平衡,具有一定意义。
(三)手工业
隋代甘肃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毛纺织业、酿造业、制盐业等方面。在毛纺织业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金罽”,这是隋代发明的高级毛织品,是在毡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类似今日的粗纺毛呢之类,在当时盛行不衰,就连隋炀帝在张掖主持互市时,还令各国国王及使者穿用。隋代建立之初,依照北周之制,官办酒坊,禁百姓染指酿酒。开皇三年(583),开酒禁,容许百姓开酒坊,民间酿酒业恢复正常。在此背景下,甘肃地区的酿酒业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丝路沿线的贸易活动更加促进了陇右、河西地区酿造业的发展。与酿酒业相仿,开皇三年(583)隋朝开放食盐专采,“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后随着政府军费开支与日俱增,食盐的税收逐渐被政府所重视,并回归到食盐专卖制度。隋代张掖郡删丹(治今山丹县城),就有盐池。而成州的煮盐也很兴盛,开皇十二年(592),秦州总管府长史豆卢寔就曾奉敕于成州督察煮盐。
(四)交通运输
隋炀帝即位后,除了在内地扩拓和新开辟交通道路外,还“西出玉门,东逾碣石,堑山堙谷,浮河达海”。隋炀帝在周边地区开拓道路,除了有扩大国威的因素外,还与军事上攻打突厥、吐谷浑及高丽有关。隋朝基于国家安全及政令畅达考虑,兴修“驰道”,并曾在大业九年(613)“诏郡县城去道过五里已上者,徙就之”。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驻地均通国道,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辐射点的联系各地的交通网络系统。尤其是隋代重视丝绸之路咽喉地区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地区的交通建设,进一步繁荣了丝绸之路,为中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