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统一南北,带来了南北两方音乐的大融合。从西晋的灭亡,匈奴、羯、賨、氐、羌、鲜卑、丁零各族迭主中原,随着漠北、西域的音乐大量输入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在音乐方面最占主导势力的,不是过去“华夏正声”,而是“西凉乐”和“龟兹乐”了。东晋在江南的建国,使南方的笙歌,如吴歌、西曲中的《子夜》《前溪》《乌夜啼》《石城乐》《莫愁乐》《襄阳乐》之类,也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被保存了下来。这样,当时的音乐界正如祖孝孙所说的出现了“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旧唐书·音乐志》)的现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即《西凉乐》),二曰《清商伎》(即盛行于南朝的《清商乐》),三曰《高丽伎》(包括《百济乐》在内),四曰《天竺伎》(包括《扶南乐》在内),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七部乐中“又杂有疎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隋书·音乐志》)。到了隋炀帝大业中,又改定为九部乐,这九部乐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疎勒》《安国》《高丽》《礼毕》。到了隋亡唐兴,又造《燕乐》,并加上《高昌乐》而去《礼毕》,合为十部乐。《高昌乐》,舞者二人,乐器有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箫、横笛、筚篥、琵琶、五弦、铜角、箜篌等11种,后来箜篌也不用了。
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丽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此外,还有南北朝时期传入的《百济乐》,唐中宗时代,工伎死散,音伎多阙,乐器也只残存了筝、笛、桃皮筚篥、箜篌等4种了。隋代传来的《扶南乐》,又因为它和《天竺乐》是一个音乐体系的,所以只“以《天竺乐》转写其声,而不齿乐部”(《隋书·音乐志》)。在唐代,《扶南乐》的乐器,也只残存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箫、笛、筚篥、铜钹、贝等8种了。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异牟寻进《奉圣乐舞》,时谓之《南诏乐》,德宗亲御麟德殿观赏了《南诏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也遗使来献《骠国乐》,“凡有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唐会要》卷三十三)。以上讲到的《百济乐》《扶南乐》《南诏乐》《骠国乐》4种,皆不列入十部乐之内。
《北狄乐》,是指鲜卑、吐谷浑、步落稽(即稽胡)三个部族的音乐而言的。“皆马上之声,自汉后以为鼓吹,亦军中乐,马上奏之,故隶鼓吹署。后魏乐府初有《北歌》,亦曰《真人歌》,都代时,命宫人朝夕歌之。周、隋始与《西凉乐》杂奏。至唐存者五十三章,而名可解者六章而已。一曰《慕容可汗》,二曰《吐谷浑》,三曰《部落稽》,四曰《钜鹿公主》,五曰《白净王》,六曰《太子企喻》也。其余辞多可汗之称,盖燕、魏之际鲜卑歌也。隋鼓吹有其曲而不同。贞观中,将军侯贵昌,并州人,世传《北歌》。”(《新唐书·礼乐志》开元初,有“歌工长孙元忠,云自高祖以来,代传其业。元忠之祖,受业于侯将军,名贵昌。”“元忠之家世相传如此,虽译者亦不能通知其辞,盖年岁久远,失其辞矣。”(《旧唐书·音乐志》)随着鲜卑、吐谷浑、步落稽语言的衰亡,《北歌》也必然趋于衰亡。
隋文帝平陈,把南朝的音乐,总谓之《清商乐》,亦谓之《清乐》,并置清商署以保存这一部音乐。武则天时候,《清乐》犹存六十三曲,到了唐末,其辞能保留下来的只有32首了,尚有7首,已有声无辞了。(www.xing528.com)
吴歌西曲,是地区性的音乐,传入中原,总属清商署以后,不但乐章日渐残缺,就是和吴、楚的音调也距离转远。当时刘贶(刘知几子)认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开元中,有歌手李郎子。李郎子北人,声调已失,云学于李才生。才生,江都人也,自郎子亡后,《清乐》之歌阙焉”(《通典·乐典》)。说明唐玄宗开元时,江南传入北方的《清商乐》就已日益散失,幸亏宋人郭茂倩在撰集《乐府诗集》时,把不少吴歌西曲的歌词保存了下来。它不但保存了东晋南朝的吴歌西曲歌词,同时也把唐代《清商乐》歌词保存了不少,这对于我们研究《清商乐》是有很大帮助的。
音乐和舞蹈有着必然的联系。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称:“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像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延,舞缀也。”唐代分《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字舞》已见上《圣寿乐》,《马舞》别见散乐下。《花舞》据《乐府杂录》谓舞者“著绿衣,偃身合成花字也。”这下面主要介绍《健舞》和《软舞》两种。《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乐府杂录》)。崔令钦《教坊记》则称:“《阿辽》《柘枝》《黄麞》《拂菻》《大渭州》《达摩支》之属,谓之《健舞》”;“《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健舞》中的《柘枝》,出自石国。
五代十国时,前后蜀、吴越、南唐,音乐、舞蹈都比较发达。前蜀后主王衍尝游青城山,“衍自作《甘州》曲”,“上下山谷,衍常自歌,而使宫人皆和之”(《五代史·前蜀世家》)。后蜀主孟昶时,有花蕊夫人费氏能诗,通音律,其所著《宫词》百首,皆付乐府朝夕歌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