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在隋唐时期的政治地位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在隋唐时期的政治地位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形成于东汉,以老子李耳为教祖。隋文帝取得政权,恢复佛教,同时也恢复了道教。唐朝皇帝以与老子同姓为由,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权加上一层宗教神秘色彩,以利于他们的统治。唐太宗规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武则天称帝时,利用佛教《大云经》,宣传女人也可以当皇帝,遂规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玄宗则大力提倡道教。和佛教思想相接近的,为武则天时期的道教徒王玄览。

道教在隋唐时期的政治地位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形成于东汉,以老子李耳为教祖。北周武帝灭佛,同时也灭道。隋文帝取得政权,恢复佛教,同时也恢复了道教。时有道士焦子顺牵强附会,“告隋文受命之符”(《唐会要》)。隋文帝即皇帝位,尊焦子顺为天师,“常咨谋军国”,并为置五通观于宫侧,以便经常就近咨询。隋文帝并在京畿造道观36所,度道士2000人。开皇二十年(600年),下诏:“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隋书·文帝纪》)。隋炀帝未即位时,曾邀请道士徐则、王远知等至其扬州镇所,“请求道法”(《册府元龟》)。即位后,又造观24所,度道士1100人。唐朝皇帝以与老子同姓为由,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权加上一层宗教神秘色彩,以利于他们的统治。唐太宗规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称帝时,利用佛教《大云经》,宣传女人也可以当皇帝,遂规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睿宗时,又规定两教地位平等。唐玄宗则大力提倡道教。他声称曾梦见老子,让人画老子像颁行天下,并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当时两京(长安洛阳)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庙。各地道观曾多达1900多所。

唐王朝这样崇奉道教的原因,除了是想利用老子来增光王室门楣,加强皇帝的神圣意义之外,同时也是迷信方士烧炼丹药的一套方术。据说服了方士的丹药,上可以长生不老,下亦可以满足淫荡享乐的要求,因此统治阶级对于道教自然崇奉之不暇。中唐以后,有不少皇帝多为丹药所误,如唐宪宗信任方士柳泌,服其所炼金丹,日加燥渴,躁怒过常,以致为宦官所弑杀,对外但云药发。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也因妄服方士之药过多,因此病死。唐穆宗子唐武宗也是因于饵方士杜元阳的金丹,性加躁急,喜怒无常,武宗也觉得自己健康有问题,“而道士以为换骨”,终于金丹毒发而死。继承武宗之皇位的皇叔唐宣宗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并流配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可是宣宗在同年冬,亲受《三洞法籙》于衡山道士刘玄静,到了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即宣宗做了11年皇帝以后,又把道士轩辕集从罗浮山接回长安,向他请教长生之术。这次轩辕集也学乖了,他对宣宗说:“王者屏欲而崇德,则自然受大遐福,何处更求长生”(《资治通鉴》),住长安数月,坚决请求还罗浮山去了。唐宣宗最后还是因为服了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的丹药,疽发于背而死。“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道士以丹药骗人,皇帝以服丹药丧生。此外达官贵人为求长生不老,因此而服食金丹致死的,也不在少数。

唐代的道教徒中,有些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不仅和佛教思想有很接近的地方,有些还掺杂摩尼教的思想。

和佛教思想相接近的,为武则天时期的道教徒王玄览。他认为要修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虽众生死灭后,知见自然灭”,但这只是一般的死灭,“若使身在未灭时,自由灭知见,当至身灭时,知见先已无,至已后生时,自然不受生。无生无知见,是故得解脱。”这和佛教涅槃永不受生的说法,又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王玄览的思想,掺入了许多佛教思想的色彩。(www.xing528.com)

掺杂有摩尼教思想色彩的,则为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道教徒李筌,他虽不是道士,而是唐王朝的官吏,官至仙州刺史、荆南节度副使,但是以道教徒著名的。当北朝后期,出现了一部伪书《阴符经》,托名黄帝所撰,大概是寇谦之系的道士们所伪撰。李筌得到这本书之后,为之作疏以传于世。《阴符经》分上、中、下三卷,“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数”(《阴符经疏序》)。李筌在《阴符经疏》中,介绍了他自己对构成万有本体的看法,他说:“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阴符经疏》上)。李筌认为万物的生成,和阴阳二气有关,由阴阳而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但阴阳二气,并不是万有的本体,他说:“不神者,何也?至道也。言至道虚静,寂而不神,此不神之中,能生日月阴阳三才,万物种种滋荣而获安畅,皆从至道虚静中来,此乃不神之中而有神矣,其理明矣。”由此可见,他还是以至道虚静的“无”认作是万有的本体的。在《阴符经》原文里,说道:“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这是说,物质虽有运动变化,但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李筌对物质运动的看法,在疏文中没有提出相反的意见,可见基本上和上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李筌又认为“天生五行”,“更相制伏,递为生杀”,“五行相生而用之,则为道德,合于阳也;相克之道用之,则为贼害,合于阴也。”“故知善修道德者,道也,是阳之主也;阴恶贼害者,魔也,是阴之精。”人能明此五行制伏之道,审阴阳兴废之源,就是见道,就是“吉无不利,与道同游”(《阴符经疏》上)。又说:“五贼者,五行之气也。……贼者害也,逆之不顺,则与人生害,故曰贼也。”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本来是中国的原有说法,但李筌在讲到阴恶贼害的时候,特别联系到魔的一字,这和摩尼教说世界及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具有五明力和五类魔和合而成的说法,极其接近。因此也可以猜测到在唐代中叶,道教的思想也掺杂有摩尼教的思想成分。

道教是一种内容庞杂的宗教,它从东汉、三国以来,一直到唐末五代,不断吸取中土其它各种教派的论点,来充实自己。但它能够传播,却不是具有这种长处,而是由于它能够满足统治阶级享乐腐化的愿望以外,还由于道教有一套荒诞无稽的骗人说法,如呼风唤雨、避祸消灾、起死回生、仙药治病等等,却正是受苦受难的人民平日生活之中所期望着而得不到的东西,统治阶级就利用道教的这种说法,来麻醉当时人民,这就使道教在人民群众中间有了许多信奉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