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于关键时期,尤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发挥优势与补齐短板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就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而言,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把方向、固基础、聚民心等方面的优势。着力补齐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切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不忘本来与面向外来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筑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不断增强生命力和优越性。
坚持不断完善与严格执行相结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涵盖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体系,必须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打好协同的“组合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要在推进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严格执行制度,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在准确把握制度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凝聚思想共识、营造文化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 拓展阅读
发展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明确了发展中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包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无论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例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建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新的征程上,发展中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国文化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发展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可能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我们要把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方面面,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担当。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当代中国现实属于客观实际和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中国文化属于主观认识和社会意识的范畴。因此,发展中国文化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关键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发展中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通过文化建设让世界更好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www.xing528.com)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当今时代,具体到文化发展来说,就是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长期存在的文化话语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通过“文化霸权主义”等维护旧的世界文化格局。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兴起等都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趋势,使中国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要求。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之争空前激烈。顺应这一大潮流、大趋势,我国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实践表明,文化强国建立在自信自觉的思想基础上,有文化自信方能成就文化自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升华,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因身份证”。从心理归属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能担当起这一使命的法宝在于其独特性,即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均不尽相同,这一不同让一个民族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差别绝不只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上,更体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特的灿烂与辉煌。如果失去了这种独特性,就意味着失掉了内聚力和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否定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文化自信体现的正是对这一逻辑的遵循。
从现实情况看,丧失文化自信、丢弃“自家宝”,就容易落入西方“普世价值”的陷阱,从而我们的历史和实践乃至道路、理论、制度都会遭到别人的污蔑、羞辱、打击,甚至会面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唾弃。现在社会上一些错谬观念的流行,说到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例如,西方捅出“篓子”是一不留神马失前蹄,中国出点问题则是制度体制积重难返,西方的成功是制度文明进步使然,中国的成功则是侥幸偶然搭便车等,都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心态。这种心态从反面表明:在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我们更应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呵护我们的价值追求、捍卫我们的理想信念。
讲文化自信不是想当然,更不是一厢情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我们有资格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璨若星辰,不仅哺育着中华民族,也滋养着世界。当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可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方;当世界因各种利益纠纷与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时,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世界观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西方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表明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
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它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让中国更独立、更强壮。佛教本是印度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把它“化”为中国佛教,其气象境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诞生于西方社会,我们把它“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有了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格,还有什么样的文明成果不能在中华文化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
我们不应把中华文化狭义地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中华文化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动态概念,不仅包括过去5000多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中国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中国文化的辉煌与复兴。180多年来的伟大抗争精神,100多年来的红色精神,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精神,以至于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皆备于我。我们应秉持这样的视域和胸襟来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