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推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

实践推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进展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形成与实施推进。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进展体现为全社会文化自觉的新增进和文化精神的新提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新推进,既展现着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更强的文化自觉,也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实践推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方面基于文化建设的新实践不断深化对文化兴盛之道的探索,另一方面又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进程,对内全面深化文化改革发展,对外传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以承续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文化建设新实践,培树中华文明的时代新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进展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形成与实施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规划中确立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文化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文化改革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这些与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新成果融贯一体,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智库建设、文艺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媒体融合发展、文化走出去等出台指导性意见,定规立法并付诸实施,有力推进了文化建设实践。

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进展体现为全社会文化自觉的新增进和文化精神的新提振。在当代中国,文化热正以磅礴之势席卷大江南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悄然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激励发展的愿景、支撑发展的资源、助益发展的禀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日益成为文艺创作以及各类文化作品展开笔触的底色、着力书写的主题;追求高尚、礼赞人民、放歌理想、崇敬英雄……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多彩乐章的总基调。文化热的再度兴起,文化精神的激扬向上,因应着文化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的时代特征,体现着近年来党和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动员的实际成效,为文化的创新创造营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进展体现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文化事业更趋繁荣、文化产业生机蓬勃。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告建成;各种因地制宜、扎根本土而又散发着时代气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推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46个、博物馆3060个、公共图书馆3172个。力度不断加大的文化遗产保护,牵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乡愁。人们的“文化餐桌”日益丰盛,我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已居全球第一,电影产量已居全球第二。仅2015年,全国新创作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等就达到600多台;国产故事影片686部,同比增长11%;国产影片票房271亿元,同比增长61.6%,占总票房六成以上。文化产业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GDP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进展体现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从容自信的交流互动。文化唯有在良性的交流互动中才能更好地激发活力、展现魅力,不断超越向前。当代中国文化在以宽广胸怀拥抱世界的同时,也越来越以卓然风姿走向世界。目前,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千余个孔子课堂遍布135个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品牌活动沿着“一带一路”延展开来,成为既传“神”又有“形”的文化纽带。对外文化贸易势头强劲、竞争力显著增强,多元丰富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基本形成。在对外传播中,我们积极创新话语体系,主动设置议题,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水平明显提升。“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等不断增强着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吸引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不断的文明,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开拓,源自坚守自身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文化创造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新推进,既展现着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更强的文化自觉,也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人民日报》(2017年3月22日)

★ 拓展阅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亟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数十年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不断迈进、全面展开的。(www.xing528.com)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的同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体现了坚持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辩证统一、有机衔接:一方面,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远景目标的阶段性细化,是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所进行的扎实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这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吹响了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牢牢抓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

发挥文化对制度的深厚支撑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正在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5000多年的文明史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骨和博大气象。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刚健有为、精忠报国崇德向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披荆斩棘、一路前行,也成为我们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肥沃土壤。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坚持远大理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谱写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沃土中生长起来的。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之所在。这种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及其支撑作用的发挥,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重发挥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支撑作用。做到这一点,需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融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体现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实践中。这种支撑作用的发挥,尤其需要深刻体现为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的回答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文化逻辑和文化根基,推动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凝聚思想共识、营造文化氛围,并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正确价值引领。

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支撑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发展的“主心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的文化工作导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充分激活、释放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解答文化新课题,涵育文化新理念,培育文化新业态,谱写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篇章。为此,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既要认识到文化发展对于制度创新、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又要认识到方方面面的制度创新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我们既要自觉发挥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作用,也要深入把握、充分运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实践,给文化发展开辟的新空间、带来的新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