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中国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建宁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三个倡导”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廓清改革的方向、凝聚改革的力量。

中国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郭建宁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十八大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产生极大社会反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汇集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有利于培育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反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三个倡导”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适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国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未来改革的路线图,这次全会决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导向,以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理念将更加彰显。强调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应对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难点和挑战。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让人民满意、为人民造福,应当成为检验改革的根本尺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今天我们深化改革,一定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新的着力点。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廓清改革的方向、凝聚改革的力量。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咨询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用交流、疏导、讨论、说服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汇聚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包容,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践表明,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魅力,基本特点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就失去了魂,没有了方向和引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0日)

★ 拓展阅读

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的使命担当

文化哲学研究旨在用哲学思维和视野,以人为主体,研究文化的产生、功能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的征程上,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使命在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滋养和哲学智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塑造文化精神,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全球思想文化激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失语”,更不能“他者化”,丢掉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差异依然存在。正是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构成人类多元多彩的文化生态。让这一文化生态充满活力,离不开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文化主体性和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和路径,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需要以文化哲学研究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路径、塑造文化精神。(www.xing528.com)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主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起写进党章,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丰富、系统和完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源泉,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和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更需要民族性的内容。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特质,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华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揭示其实践意义和文化意涵。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标识也是文化共识,既关乎文脉文运也关乎国脉国运

发挥以文化人功能,需要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而且需要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文化使人脱离单纯的自然状态,成为具有文化品位、文化格调、文化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存在物。发挥文化的这种功能,需要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观包含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总体评价、深入思考和价值共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建设的灵魂、方向和引领。文化哲学研究者要加强学理上的研究和阐释,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进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强大正能量,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以人为本、讲求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理念,依然是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搞清楚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既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植根中华文化、不忘本来,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突出文化创新、面向未来,在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还要看到,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如何将我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是摆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文化哲学研究者要主动设置议题,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思想成果和学术贡献,讲好中国的学术理论、学术思想、学术话语,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自信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那么,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们应当如何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丰厚的、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传家宝”,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当前,它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里。我们不仅要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为其增添新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从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巨大成就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也使世界上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增添了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文化体现,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那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经过长期探索,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始,我们形成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全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努力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上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党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制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作出全面部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文化和科技进一步融合,新型文化业态得到发展,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治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文化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等等。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