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十朝印记:新时代四人民当家,踏上逐梦之路

南京十朝印记:新时代四人民当家,踏上逐梦之路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将召开的南京市“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然而,国民大会堂的建设却是进展神速。此时国民党内部早已是矛盾重重,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洪武北路129号,距人民大会堂数百米,改造一新的国民小剧场在这天迎来首场演出。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如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都涌现了一大批新兴建筑,这些城市的建筑更多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

南京十朝印记:新时代四人民当家,踏上逐梦之路

每到岁末年初,李筱武和他的同事们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即将召开的南京市“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

南京人民大会堂工程部舞台班长李筱武说:“人代会要搭建主席台和会议报告台,还有各项的表决系统和签到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大会堂的工作人员来保障的。”

南京人民大会堂

南京人民大会堂内景(组图)

2016年是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80周年,大会堂展出了当年国民政府使用的一套老式表决器

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部讲解员孙茜说:“它都有信号源,有连接的,然后和大屏也有连接,然后大屏一直到音控室那个位置都有连接的,只要代表按下键,大屏就会有显示,在场的代表能看到,然后计票的工作人员也会有显示,好做计票的统计。”

1948年4月19日,就是用这个表决器,一共有2430名代表毫无悬念地将票投给了蒋介石国民大会堂选举出了它完工以来的第一位“总统”,也是最后一位“总统”。如今,这套锈迹斑斑的表决器仿佛在倾诉着当年的国民治国的漫长道路。

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李继锋说:“大家都知道,孙中山有一个理念,就是中国如何从专制走向民主。”

民国民主步伐举步维艰,国民大会的方案也是一改再改。然而,国民大会堂的建设却是进展神速。1935年9月,建设国民大会堂的提议获得通过,11月20日即完成招标。十日以内,工程就开始动工。

这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青灰色外表更显冷峻硬朗。建筑立面是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而檐口和门窗却是传统的民族元素。在经历了80年风雨沧桑之后,它们仍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汪晓茜说:“这位设计师一大特点要表达和新的时代相适应的建筑创作方法,很少见到大屋顶的民族形式,而是更多采用了非常简练的造型的现代派风格,也就是国际式。”

与其建筑风格相同,这栋建筑修建的目的同样是想融合中西——将西方的议会政治改造为中国特色的国民大会。但显然,这个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成为消散在历史时空中的烟尘往事。

国民大会堂真正召开它的第一次会议,是在1946年。此时距离大会堂完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但这次会议从一开始就带有悲剧色彩。

李继锋说:“所以到抗战之后,在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压力之下,在全国人民的呼吁之下,国民政府又要搞宪政了。所以他也开了国民大会,但是它这个国民大会召开的时候,没有得到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派的认可,也就是没有充分的代表性。”

如果说国民大会堂的第一次会议带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么它的第二次会议,就完全成了一出闹剧。

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行宪国大”在国民大会堂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选举“总统”“副总统”。此时国民党内部早已是矛盾重重,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

李继锋说:“在总统和副总统就职仪式上,蒋介石耍了一个心眼,他要李宗仁穿上军服,他说我也穿军服,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就职仪式。但是李宗仁去的时候发现,蒋介石穿的是长袍马褂,他穿的是军服。所以他在他的回忆录里讲这个事,他说搞得我像一个警卫一样站在旁边,非常不舒服。”

1949年5月1日,国民大会堂又一次召开会议。但这次会议的主角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次会议之前,大会堂门口上方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的“国民大会堂”几个字,被改为“人民大会堂”。简单的一字之变,却代表着时代的更迭。(www.xing528.com)

李继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跟以前国民党的宪政有很大区别的,我们认为它是代表资产阶级的一个国体,而我们是人民民主的国体。所以说,因为国体的不同,政体的不同,国民大会堂和人民大会堂,虽然只有一字的差别,但是有本质的差别。”

公余联欢社旧址

台湾海基会原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说:“孙中山当年建立中国的时候,他一心想建立一个富强康乐的中国,这是一个梦,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现在回过头来看,六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已经彻彻底底地实行了。”

洪武北路129号,距人民大会堂数百米,改造一新的国民小剧场在这天迎来首场演出。在香鬓俪影、轻歌曼舞中,时光仿佛倒流,回到民国时代。

这座精致的西式小楼,建于1913年,叫 “公余联欢社”,是民国时期首都南京一处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国民政府党政军要员和社会名流经常在这里出没。1935年7月至8月,长江、黄河发生特大水灾,2200万人受灾。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应邀来此义演,共得门票收入3万多元,全部用于赈灾。

建国后,这座小楼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14年,小楼重新得以修缮出新,打造成了如今的国民小剧场,用于公益演出。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出入的小天地,如今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因为这里早已换了天地。

南京国民小剧场投资管理方丁翔说:“所以我们讲‘百年传承,而今重返’,一百年前是国民时期很多潮人在这个地方,进行交流社交和沟通的平台,那么现在一百年之后,我们将它重新打造、重新包装,回归给国民,回归给社会,让建筑本来的功能,重新释放它实用的价值。”

国民小剧场

国民小剧场航拍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它还在说话!今天的人们,在金陵城中寻觅历朝历代留下的印记时,已经少有物证。唯有这些民国建筑星罗棋布,散落其间。这是城市的肌体,也是城市的底蕴;这是有形的资产,也是无形的财富;它们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更是历史变迁的佐证。

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如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都涌现了一大批新兴建筑,这些城市的建筑更多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当地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主动的包容和吸纳。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都市繁会图卷,也形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李继锋说:“民国是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它从1912年到1949年,只有37年。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为什么说它开放,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个交流。”

有人说,定都于南京的王朝或者政权都很短暂,但是,即便这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朵浪花,也不能抹却南京这座城市曾经力挽狂澜,在群雄逐鹿中写下传奇。中国历史上两次华夏文明被外族所奴役、一次中华民族被异族所侵略都被终结于南京。

城市夕阳航拍

金陵不只有柔肠,更有铿锵,它经历过封建王朝最鼎盛的辉煌,也捍卫过这片土地上最伟大的文明。

回望历史,那一场下了千年的六朝烟雨,那是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风雅,那是成就了帝国梦想的大明王朝,那是留下太多迷雾的太平天国,那是首开中西交融的民国风貌,这十朝印记既是蕴藏于南京山水城林中的流年沧桑,更是流淌于南京人血脉之中的文化自信。“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和十朝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在建设新南京的征程中,获得更持久的力量!

南京,你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