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熟悉郑和,多半是因为其七下西洋的壮举。事实上,郑和在下西洋的间隙,还被朝廷委以重任,负责监督大报恩寺的工程。然而,也正是由于郑和连年出使海外,对这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难以兼顾,同时该工程又相当浩大,以致工程进展缓慢,一直到1428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大报恩寺的建造才算大功告成。或许对于郑和来说,按照图纸建一座塔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的梦想在海洋深处。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生于1371年。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不久成了太监,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因跟随朱棣征战屡建奇功,深得其赏识,朱棣即位后,赐姓郑,名和,史称郑和。其实南京人不相信,或者确切地说是不愿意——不愿意郑和是个太监,是由来已久的,甚至他们还不愿意他姓郑,他们更愿意他姓马,尽管完成“下西洋”壮举的是郑和,但南京人就是喜欢那个姓马的云南少年,以至于他在南京的“府上”,南京人世代都称其为“马府”,而不是“郑府”,它所在的那条街,今天仍叫作“马府街”。
马府街在今天的南京,是一条很小的街,其实叫“巷”似乎更名副其实些,因为它全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丈余,在地图上可能都很难找到。但有趣得是,在那个主要靠驾马穿州过府的年代,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另一头居然连通着长江,连通着海洋,甚至连通着世界。
明永乐年间,一支由郑和率队的皇家舰队第一次出海了。1405年7月,208艘大小船只云帆高挂,浩浩荡荡,27800多名将士舟师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敢为天下先的雄才胆略,开通从中国横渡印度洋直达东非的新航道,登上人类远航探险的巅峰,这比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等人足足早了一个世纪,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组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最大的混合远洋舰队。这208艘船,分为宝船、战船、粮船、水船、马船,按不同用途分类建造。60艘富丽堂皇的宝船,不仅体型巨大,尺寸最长,而且容量也最大。每艘船身长158米、宽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巨舶,载重量达1500吨至2500吨;桅杆长10余丈,铁锚高近一丈,每只重达3000多斤。这样的巨无霸是在哪里建造的呢?
宝船厂遗址出土文物展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研究员、南京郑和研究院院长赵志刚说:“因为当时下西洋用的船很多,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七年造了两千多条船,这是明史上面明确记载的。从这个数量来看,那些大船基本上都是在这儿造的,因为这个水塘它就是造大船的。”
宝船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由东、中、西三片八区组成,总占地约280亩,主要围绕遗存的4、5、6三个造船用的“作塘”展开。
赵志刚说:“这个舵杆是2005年在六号作塘出土的多根大舵杆当中的一根,它的长度是10.06米,1957年的时候曾经出土了11.07米的更大的舵杆,那个舵杆在北京历史博物馆。这么大的舵杆,它所配的舵叶将近20个平方米。配在不同的船型上。如果是配在平底的古船,最大可以配到五千吨,如果配到尖底的古船,可以配到两千吨以上。那么两千吨的古船,它的长度大约是在五六十米,如果是五千吨的古船,它的长度可以接近七八十米,接近一百米了。”
漫步在宝船厂遗址公园,当年宝船厂巨大的作塘已淹没在柔情万端的水烟里,600多年过去了,它仍有自己的风骨,似乎仍在向着大海的方向眺望。
赵志刚说:“这一幅图的全称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著番图》,那么为了方便,我们叫它郑和航海图。你看,它上面记载得非常清楚。从宝船厂出发,这儿就是宝船厂的遗址所在地。从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龙江关就是下关,这个地方有很多和郑和下西洋相关的这些建筑。比方说天妃宫、静海寺,等等。
宝船厂遗址
“这些地方原来是非常繁华的一个外交的场所。然后船队继续出发,因为这个地方水路比较简单,过了燕子矶以后,一直往前,最早是到达了太仓,到达太仓以后,庞大的船队停在这儿加粮加水,集结编队,然后继续航行。你看,这个时候的航线相对比较简单。然后出海以后,到了靠近海了,这个地方,你看,这个航线开始复杂起来,变得复杂起来了,然后继续往前。到了福建以后,在这儿等候季风,进行训练,最后等到冬天西北风刮起来以后,就编队集结,扬帆出海,开始出海。出海以后,先是到达,这是已经到达海南了,这是五指山,这是到了海南一点。继续往前走,先到了菲律宾,然后到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到了印度,印度再往前到了波斯,斯里兰卡,过去叫锡兰,继续往前,波斯国,一直到达了非洲,最远的地方是到达了非洲现在的肯尼亚,这些地名都在上面一一都有的。整幅图一共是530个地名,109条水路,这个水路记载得非常详细。”
这幅郑和航海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在宝船厂遗址公园里,还有一块出土的腰牌,十几年来,上面的字一直没有辨认出。
赵志刚说:“这个在2016年上半年,已经被我们南京本地的一个文史爱好者——叶伯瑜,破解出来了。”
是何方高人,破解了这个谜团呢?从腰牌出土到现在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这个字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它究竟是什么内容?
叶伯瑜说:“我当时是把它摹画了一下,因为这个有一些字,我们只要通过摹画就可以认出来的。它是这样一个拐过来的,然后在这,它出现了一个门子旁,一个门子旁,然后这是个百,一百两百的百,它是个一百两百的百,下面就是一个户口的户,他写得是比较有一点变形,但是还是可以认出来的。比如,这个字是龙,下面一个字是关,开关的关。百户两个字在关左边,所以连起来就是龙关百户。”(www.xing528.com)
在明代,这里共有两家造船厂,龙江船厂主要生产长度50米以内的中小规模船只,多用于内河航运和江防。宝船厂则主要生产郑和下西洋的大型船只,这里是南京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造船种类最全、技术最先进的造船基地,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明代灭亡。这个腰牌可能是当时的军官进出两家船厂的通行证。这块腰牌再次说明了当时龙江造船管理之严格。
赵志刚说:“我们中国的造船技术在秦汉的时候就是一个高峰,因为那时候战争有需要,还有交通有需要。汉代的时候,海上丝路已经形成,经过了很多年,到了宋代,到了元代以后,又形成了一个大的高峰。明朝是在继承了宋、元的基础上发展的,而宋代是我们国家海上丝路的高潮时代,宋朝的时候,印度洋上已经密布着中国的帆船。元朝帆船航行同样也很频繁,因为战争的需要,清朝到海外,出使也很需要,所以宋元造船的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到了明代就发展到了一个巅峰,郑和下西洋以后,从一个高峰跌落下来,帝国的造船运动在郑和下西洋之前,那是一个巅峰的状态。”
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历史上也是充满谜团,有着各种说法和猜测。有宣扬明朝国威的政治目的说法,有扩展海外贸易的经济目的说法,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朱棣担心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流亡海外,因此派遣郑和秘密寻找。不过,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其对中国航海的贡献以及开拓明朝和海外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是居功至伟的。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他书写了人类航海史上第一座高峰。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时年63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郑和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虽然客死他乡,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跟随着船队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南京。
古浡泥国王墓
赵志刚说:“现在南京、广州、宁波、泉州四个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四个点,向联合国申遗,我希望这次,借这个申遗的东风,把南京航海文化高地充分地彰显出来,因为历史非常丰厚,这一块要把它挖掘出来,可以使南京在世界的知名度非常高。因为南京历史上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事情就是郑和下西洋了,也就是海上丝路的高潮。”
今年,南京市政府公布《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办法》,将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等地列为南京市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这四处史迹都和郑和下西洋有关。
已经安身在此600多年的墓园的主人,叫“麻那惹加那乃”,这个听上去极具异域色彩的人名,后面隐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他曾与永乐皇帝朱棣在明故宫奉天门共享一宴;他东行北上来南京之际,正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时代;在他去世近600年后,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还把他写进了小说《碧血剑》。
古浡泥国(今文莱)自北宋开始就与中国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明永乐六年浡泥国国王携皇室、陪臣,共计15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同年10月病故南京城,年仅28岁。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以礼葬王侯的仪式埋葬之。
中国与文莱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杨新华说:“目前中国能找到的外国国王的陵墓只有两座,一座就是我们南京的浡泥国王墓,还有一座是在山东德州的苏禄国王墓。苏禄国就是现在的菲律宾,而文莱国就是现在的文莱国,文莱达鲁萨兰。”
浡泥国王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双阙,东、西、北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陵前有龟碑背负“浡泥国王恭顺王墓碑”。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庄严而肃穆。其规制和常见的明代功臣墓一样。
杨新华说:“文莱是在郑和下西洋航程上的一个小国家,然后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是到了一定的地点之后就分纵航行,什么叫分纵航行,就是一个大的船队,两万多人的船队,然后把它分成几个小的船队,你往东,他往西,就这样。然后其中的一个郑和船队到过文莱。从目前状况来看,应该是王景弘带领队伍到文莱去过。因为现在文莱有一条路叫王总兵路,王景弘那个时候就是王总兵,另外传说中王景弘和他们国家的公主结婚了,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然后这样就足以证明在明代的时候中国和文莱的交往,因为有交往,所以就产生了许多传说。”
从南京出发,郑和下西洋让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版图上延伸,由此而引出一个个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上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杨新华说:“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战略。海上丝绸标志着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仅仅在历史书上能看到,现在重提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那么把这两条路线再重新开辟起来,再进一步回顾历史,加强和‘一带一路’所牵涉到的国家进行友好交往,可能对任一个国家,包括我们中国,那都有非常大的意义,经济、政治、友好这方面的前景非常看好。明朝,正式的国号为‘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剑桥中国史》认为,明朝的‘洪武——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顶峰、最辉煌时代,而在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中,南京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明王朝始于南京,即便为了巩固边防,天子守边,迁都北京,但是南京还是作为留都而存在。在整个明朝,南京依旧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在被称作明朝版《清明上河图》的《南都繁会图卷》中可窥见一斑。这幅画作于明朝中晚期,描绘了当时的南京商业中心,即今天的三山街、升州路一带的街景。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经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着重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由此可见当时的南京是何等繁华!”
大明王朝,治隆唐宋,南京作为这个帝国的中心,成就了一代天子的帝国梦想,明朝也是中国首次走向海洋,是以国家的名义和世界对话的起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积淀,南京在今天的“一带一路”格局中依旧有着重要的位置。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南京将以更崭新的姿态,更雄厚的实力,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