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这座帝王的陵寝和这座城市一起,迎来不息的人流。虽然地处郊外,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人们来这里散步、赏景的热情。尤其到了秋天,这里成为南京最具人气的地点之一,从凌晨五六点开始,慕名而来的人们就络绎不绝。三百多年前,康熙大帝五下江南,也是每次必来明孝陵,恭恭敬敬行三叩九跪之大礼,并写下“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意即朱元璋治国的能力以及明朝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唐宋。朱元璋究竟做了什么,让一代明君康熙如此推崇呢?
石象路秋天
1368年,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在建皇宫、修城墙的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竞相繁盛起来。一时间,政权稳固,万朝来服。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功成骏烈,卓乎盛矣!而南京作为明朝首府,在城市建设与经济文化领域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堪称当时世界第一都城,光辉鼎盛,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南京由原来的几十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不久就变成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超级大都市。那么,如此国际超级大都市到底是怎样进行区划分布的呢?
除了以明皇宫为中心的帝国政治权力中心区之外,皇城南京或因为政权规划,或因为自然形成,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片区域:贵族富人区、手工业和商业区、宗教文化区、帝国军事区、皇家园陵区。这些区域划分至今还在这座城市中留下印记,细细考究,我们今天身边有不少地名都是源于明朝那些事儿。
常府街,南京市区再普通不过的一条道路,但是在六百年前,这里却是明朝开国猛将常遇春的府邸。清光绪年间,常府在无情的大火中灰飞烟灭,只留下一个地名让后人怀想。
朱元璋建国后,对开国功臣比较尊重,在南京城中城南一带为他们建造府邸。有的府邸作为标志性的街道名而流传数百年,有的则留下了官邸的遗迹,让后人叹为观止。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是两位猛将,一位是前面说到的常遇春,另外一位则是魏国公徐达。徐达的中山王府在如今城南瞻园路一带,其府邸面积之大,举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今天的瞻园,仅仅是徐达魏国公府的一个西花园罢了。而他的东花园,就是如今的白鹭洲公园。
同样在城南的夫子庙,在明初已经十分热闹,除了因为附近达官贵人较多,也与明朝时已经将这里作为科举考场有关。也就是从那时起,暧昧的青楼在这里渐成气候。
夏维中说:“明中后期,南京的艺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跟今天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她们是女性当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女性当中几乎是唯一的一个能和男性,尤其是文化人、官员交往的群体。她们的贡献我觉得不可抹杀的。在写明代南京或者清代南京的时候,这个文化群体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是我们古代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楼”一词,原意是用青漆粉饰之楼。它起初所指并非妓院,而是一般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作为 豪门高户的代称。但由于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www.xing528.com)
马渭源说:“各地的来考试的人也云集到了秦淮河一带游玩,那么很多的官方的妓院也建在那里,这就涉及到朱元璋惩治官僚贪污等一系列犯罪的事。朱元璋对于犯重大罪的官僚,不仅要把官僚杀死了,或者充军,他家里的女家眷日子也不好过,就被发配到官方妓院去充当妓女。由此而言,明代从开始时它有一个特点,官方妓院里的妓女,出于大家闺秀比较多,因此她们本身的文化底子比较好。而从当时另外一项制度科举角度来说,考科举的文人本身来说,自己的文学功底文字功底都比较好,他们有的考取有的失落,考试前意气风发,考完以后有的人可能失落了,那么要找一个情感的输送地,这个时候他们的失落和妓女的整体人生的失落是无形当中形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在文学上或者是在心灵的沟通上有更多的相近之处,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文人佳丽好多的故事。比如到了明末很有名的《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写的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
维护一个王朝的安定,强大的军事力量必不可少。1367年,明故宫建成后,朱元璋在宫城之南相继建立多处兵营,以保卫皇宫和都城的安全;辟建大教场,设置阅兵台,以阅兵练武。在长期流传中,“大教场”演变为“大校场”,发展为民国时期中国空军的摇篮。大校场作为军事重地,一直延续至今。一直到2015年7月,大校场机场正式关闭,这里作为军事重地的历史才告一段落。南部新城即将在这里崛起。
如今的小营区域,则为明代小教场所在地。
除了训练将士,战马的储备也必不可少。朱元璋登基后遍览都城南京,发现了紫金山东麓的一片沃野,于是选择这里作为皇家的养马场。公元1373年,朱元璋在此设立管理牧马机构,牧养战马和皇家御马,马群因此而得名。不过由于不具备大量养马的草原,南京一直缺乏饲养马匹的草料。为此朱元璋特意从西域引进了一批苜蓿来专门喂马,当时甚至专门辟了一块地方来种植这些草料,后来这块地方就成了苜蓿园。其实这种来自西域的苜蓿对于南京人来说相当熟悉,就是南京人爱吃的一种野菜叫做“母鸡头”。
鸡鸣寺和国子监(今东南大学)一带则是朱元璋规划的教育与宗教聚集区。明朝时,鸡鸣山南麓修建了好多帝王庙、功臣庙,当时人们称之为“十庙”。百姓经常要到鸡鸣山上的这十庙去上香,鸡鸣山南麓对面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槽沟,明朝初年,为了方便百姓来到鸡鸣山上进香祭祀,大明帝国花了大力气疏浚此河,并且就此取名为进香河。很可惜,明朝迁都北京以后,来此进香的人越来越少,这条河也就再次淤积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索性将这条河直接铺成了路,这就是现在的进香河路。
一个王朝的强盛,势必伴随着教育的强盛。这座名叫“螭首”的石雕,几百年来风雨无阻地在此守望,仿佛一直在等待着知音听它倾诉。当年,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国子监”,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学规严苛,人才济济,世人推崇,甚至还吸收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巍巍学府,高山仰止,回想起来,那是怎样的一种盛极一时的荣光。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奉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初名大明国子监。通过元未农民战争建立起明王朝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国子监的范围非常大,不亚于今天的大学城。国子监北及鸡鸣山,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东达小营,覆盖今天成贤街两侧东南大学主校区及周边地区,鼎盛时期,建有四座牌楼,故得名“四牌楼”。
南京国子监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有学生九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约有3.7亿字数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也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撰完成的。
朱元璋完成了对都城的布局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东郊,他要为自己的“身后事”寻找一块风水宝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