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十朝印记》:揭秘东方大都会往事

《南京·十朝印记》:揭秘东方大都会往事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朝博物馆内景它的出现,缘于2008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这段长25米、宽10米的六朝夯土墙遗址,也成了整个六朝博物馆的根。2014年建成对外开放后,六朝博物馆就成为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确实,来到六朝博物馆,不光可以看到旧时文物,也能欣赏到现代建筑。

《南京·十朝印记》:揭秘东方大都会往事

放眼全国,可能也很难找到这样一条路,它集中了上千年的文化遗存。长江路,南京的文化核心区,六朝明朝清朝民国文化和现代人文艺术在这里交汇融合。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长廊里,六朝博物馆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朝博物馆内景

它的出现,缘于2008年的一次考古发现。当时,考古工作者对博物馆所在地块原汉府街车站进行发掘时,在地下2米深处发现了这处夯土墙,经考证为1700年前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于是,在它的原址上有了今天的六朝博物馆。

胡阿祥说:“今天的六朝古都,我们最能够感受到,最近距离接触到的,能够抚摸和亲近的六朝,就是南京六朝博物馆负一层的遗址区。这片遗址是东晋时期的,它是六朝皇城的,或者按照习惯说法,是台城的夯土城墙。”

这段长25米、宽10米的六朝夯土墙遗址,也成了整个六朝博物馆的根。虽然它的规模并不是特别大,但是根据它的形态、构造,却能了解到当时整个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

张学锋说:“九华山是六朝建康城中轴线的北段,如果把(南北)两个点连起来,这条线是北偏东24.5度。原来是假设,但是后来经过10来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六朝时候南京主要的路面,包括御道和建筑的方向全部是北偏东25度。”

这面夯土墙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胡阿祥说:“因为按照中国古代一般礼制的建筑,在中国北方体现比较明显,皇城都是正南正北,坐北朝南,完整居中。但是南京这个城比较有意思,它是随顺自然,完全按照自然山水形势来走,讲究天人合一,这种建城规制,一直到明朝仍然是这样。”

南京城这种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特色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别开生面。六朝建康城的建设充分考虑和巧妙利用了南京山环水绕的优越地理条件,将长江、秦淮、钟山、石头等名山大川作为天然屏障,在山水环抱之中建城而居,也为今天南京的“山、水、城、林”基本特色奠定了基础。

另外,六朝城建的规模宏大和规格之高,从这面夯土墙中也可见一斑。

胡阿祥说:“这片夯土城墙具体看下,是个横切面,我们能看出这个城墙的体量有多大。外面是包砖的,从这边到那边城墙的底子大概有20来米宽。整个台城范围多大?一圈7里多。台城外面是都城,都城一圈大概18里,当时作为皇城大体上的体量,从这个级别来看也是比较高了。”

蒋赞初说:“南图前面的道路土还有城墙都是外包砖,这在北方是没有的,比隋唐长安城还先进,所以用砖来造城、造路。长安城放在现在讲很繁荣,一骑马,马车一过,灰尘很厉害,但是1500到1600年前的建康城就比它先进。”

一面20多米的墙,让人对一千多年前的南京城更加充满了遐想。在这面墙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上面所承载的历代层层建设叠压的痕迹。这既折射着南京的厚重历史,又撩动着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家园情结。那么,当时这座城市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城里的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南京城市航拍

今天,南京被定位为中国东部中心城市,被人们寄予着无限的期望。而在一千多年前,南京城就已拥有了无可撼动的地位。

胡阿祥说:“从人口来看,160万到180万,在当时的东方世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我们讲南京是六朝古都,放到世界的语言里讲,可以说是三至六世纪的一个东方大都会。”

在这样一个300多年间东方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中,人们又有着怎样的衣食住行呢?在六朝建康城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生活遗迹和遗物,涉及到服饰、居住、饮食、信仰等各个方面,反映出了公元三至六世纪六朝建康人的生活面貌。

六朝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李舟说:“在六朝时期,人物的服饰是非常飘逸和洒脱的,一方面是因为它继承了秦汉时期的一些服饰传统,另一方面是延续了一些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六朝时期,其实也是春秋战国以来,在精神上比较解放,比较自由的时期,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也就反映到了服饰上面。我们看到当时的人物服饰,上面比较紧身,下面比较宽大,上紧下松,宽衣大袖。‘宽衣大袖’其实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很多朝代里面。”(www.xing528.com)

六朝时的服饰丰富多彩,而那时的住宅也已有了庭院式、楼阁式等多种形式,附属设施有水井、厕所、猪圈、羊圈、狗圈等。平民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而贵族的生活空间更加惬意。

胡阿祥说:“当时贵族生活怎么样?这个后面叫塔,这个叫鞍,后面那个叫凭几,人累了可以靠在上面,也可以把手放到前面,放到案上面,扶在上面休息。当时人很讲究,家里有香薰,有个唾壶,吐痰不能随便吐。唾壶、香薰、案、凭几,当时男性贵族的小闺房就出来了。”

任何时候,民以食为天。在吃这方面,六朝建康人和当今人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以稻米为主食,间有面食。副食品主要有蔬菜、瓜果、肉类以及各种水产品,以酱、豉、醋、盐等调味,烹饪方法繁多,菜肴品种丰富。六朝时期民间种茶、酿酒十分普遍,茶、酒是当时最为盛行的饮品。士人清谈,公私宴会,皆以茶酒自娱助兴。

博物馆内,一些反映六朝人们生活习俗的小物件,像是一个个谜题,引起了游客们的浓厚兴趣,比如一件像书签,也像竹简的东西,看起来很像现在用的那种便利贴。那么,这个东西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呢?

李舟说:“这个叫‘名刺’,其实是古代人用的,相当于今天我们的‘名片’。六朝时人们要拜访别人,就把这个名刺先送过去,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官职等情况,当他想去拜见比他高一级别的人时,他会提前一天,把他的名刺,含有他基本信息的资料递上去,其实相当于做一个大概的自我介绍。”

不仅仅是名刺,很多博物馆内展示的六朝小物件,都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联系。

李舟说:“这个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快递的外包装,它是把当时的快递封起来,起到保险的作用,不让人看,如果谁动了,这个封就会显示出来。六朝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通过一个个遗址遗迹、文物的展示,一千多年前的大都会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细致而又生动地呈现在了现代人的眼前。2014年建成对外开放后,六朝博物馆就成为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

确实,来到六朝博物馆,不光可以看到旧时文物,也能欣赏到现代建筑。

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燕说:“博物馆在设计上还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建筑是体现了美国贝氏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是贝聿铭先生的儿子贝建中先生领导的团队的进行设计的。贝氏建筑的魔术几何包括贝氏一些构建元素都采用在里面。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钢结构的大厅,比如被贝氏团队和我们六朝博物馆戏称的满天星,六朝博物馆两边的月亮门。其实整个建筑中你是看到贝先生把中国的元素和西方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贝先生特别注重人和自然、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结合和谐表达。我们在说的时候阳光照进大厅,我们这个大厅就叫阳光大厅。”

通过这样的设计,阳光几乎可以毫无障碍地照进馆内,这样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也是共同沐浴在同一片蓝天之下,而现代和历史也是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动和遐想。

在六朝博物馆,很多大人和小孩进进出出,历史的确是一脉传承的,无论过了多少年,六朝永远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六朝博物馆内向外看去,周边的高楼大厦摩肩接踵,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在这里被衔接、被融合。

想想在那些久远的过去,历次改朝换代不仅带来了战火和杀戮,繁华的城市也动辄成为战争的陪葬,常常被占领者毁于一旦。

所以,那些难得留存的印记,更应该受到当代人的精心呵护,以传承城市文化脉络,散发城市文化温度。

建立于考古原址的六朝博物馆,矗立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正是表明了这样的态度;那些学者甚至已经年过九旬的前辈,仍在为每一个六朝印记而探索求证,正是表达着这样的期待;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感知六朝的文化、倾听六朝的故事,也正是被南京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所吸引,拥有着和南京人共同的情怀。

有着这样的文化情怀和文化动力,南京城,始于六朝,兴在当代,正在打开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