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以及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信号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内部以及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设备和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与各自系统之间相连,也能使建筑物内的信息传输设备与外部的信息传输网络相连。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标准的缆线与连接器件将所有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业务系统设备的布线组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其开放的结构可以作为各种不同工业产品标准的基准,使得配线系统将具有更大的适用性、灵活性、通用性,而且可以以最低的成本随时对设于工作区域的配线设施重新规划。建筑智能化建设中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设备在具备TCP/IP协议接口时,也可使用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连接器件作为信息的传输介质,以提升布线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智能布线系统技术的应用又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中监测、控制与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结构化的配线系统,综合了通信网络、信息网络及控制网络的配线,为其相互间的信号交互提供通道,在智慧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中,综合布线系统有着极其广阔的使用前景。
(一)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应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业务的需要。综合布线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其组成示意见图8-4。
1.工作区子系统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如办公室)。工作区应包括信息插座模块(TO)、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工作区随着应用系统的终端设备不同而改变。工作区内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连接和安装。
工作区暗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应满足防水和抗压要求,工业环境中的信息插座可带有保护壳体,暗装或明装在墙体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高度宜为300mm,安装在工作台侧隔板面及临近墙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宜为1.0m,信息插座模块宜采用标准86系列面板安装,安装光纤模块的底盒深度不应小于60mm。
图8-4 综合布线系统总体示意图
2.配线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内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水平缆线、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系统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是4对UTP(非屏蔽双绞线),它能支持大多数现代通信设备,并根据速率要去灵活选择线缆:在速率低于10Mbit/s时一般采用4类或是5类双绞线;在速率为10~100Mbit/s时一般采用5类或是6类双绞线;在速率高于100Mbit/s时,采用光纤或是6类双绞线。
配线子系统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配线子系统信道应由信息点与楼层配线设备之间的水平缆线和工作区终端设备缆线组成,可包括跳线和集合点(CP)缆线。
信息出口采用插孔为ISDN8芯(RJ-45)的标准插口,每个信息插座都可灵活地运用,并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可随意更改用途。配线子系统最常见的拓扑结构是星形结构,该系统中的每一点都必须通过一根独立的线缆与管理子系统的配线架连接。
每一个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应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每一个底盒支持安装的信息点(RJ45模块或光纤适配器)数量不宜大于2个。光纤信息插座模块安装的底盒大小与深度应充分考虑到水平光缆(2芯或4芯)终接处的光缆预留长度的盘留空间和满足光缆对弯曲半径的要求。
3.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数据流主干,所有楼层的信息流都通过配线子系统最终汇集到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干线子系统一般采用大对数双绞线电缆或光缆,两端分别接在设备间和楼层电信间的配线架上。干线电缆的规格和数量由每个楼层所连接的终端设备类型及数虽决定。干线子系统一般采用垂直线路,干线线缆沿着垂直竖井布放。
4.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缆线、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该子系统将一个建筑物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是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一部分,支持提供楼群之间通信所需的硬件。它由电缆、光缆和入楼处的过流过压电气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组成,常用介质是光缆。
建筑群子系统布线有以下三种方式:
(1)地下管道敷设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敷设电缆,且电缆的敷设和扩充都十分方便,它能保持建筑物外貌与表面的整洁,能提供最好的机械保护。它的缺点是要挖通沟道,成本比较高。
(2)直埋沟内敷设方式:能保持建筑物与道路表面的整齐,扩充和更换不方便,而且给线缆提供的机械保护不如地下管道敷设方式,初次投资成本比较低。
(3)架空方式:如果建筑物之间本来有电线杆,则投资成本是最低的,但它不能提供任何机械保护,因此安全性能较差,同时也会影响建筑物外观的美观性。
5.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栋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配线管理、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是建筑物的电话交换机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配线设备(BD)安装的地点。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宜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建筑群配线设备、以太网交换机、电话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入口设施也可安装在设备间。
每栋建筑物内应设置不小于1个设备间,当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络设备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场地、有安全要求或有不同业务应用需要时,可设置2个或2个以上配线专用的设备间。当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与建筑内信息接入机房、信息网络机房、用户电话交换机房、智能化总控室等合设时,房屋使用空间应作分隔。
设备间内的空间应满足布线系统配线设备的安装需要,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²。当设备间内需安装其他信息通信系统设备机柜或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机柜时,应增加使用面积。
设备间宜处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并应考虑主干缆线的传输距离、敷设路由与数量。设备间宜靠近建筑物布放主干缆线的竖井位置。设备间宜设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楼上层。当地下室为多层时,也可设置在地下一层。设备间应远离供电变压器、发动机和发电机、X射线设备、无线射频或雷达发射机等设备以及有电磁干扰源存在的场所。
设备间内梁下净高不应小于2.5m。设备间应采用外开双扇防火门,房门净高不应小于2.0m,净宽不应小于1.5m。设备间的水泥地面应高出本层地面不小于100mm或设置防水门槛,室内地面应具有防潮措施。
6.进线间子系统
进线间应为建筑物外部信息通信网络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的安装场地。
进线间内应设置管道入口,入口的尺寸应满足不少于3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业务接入及建筑群布线系统和其他弱电子系统的引入管道管孔容量的需求。
在单栋建筑物或由连体的多栋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体内应设置不少于1个进线间。
进线间应满足室外引入缆线的敷设与成端位置及数量、缆线的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等要求,并应提供安装综合布线系统及不少于3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入口设施的使用空间及面积。进线间面积不宜小于10m2。
进线间宜设置在建筑物地下一层临近外墙、便于管线引入的位置。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外开防火门,门净高不应小于2.0m,净宽不应小于0.9m。进线间宜采用轴流式通风机通风。与进线间安装的设备无关的管道不应在室内通过。综合布线系统进线间不应与数据中心使用的进线间合设。
7.管理区子系统
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布线路径环境中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记录和管理。
综合布线的每一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终接点、接地装置、管线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并应设置标签。标识符应采用统一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标明。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标识符。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业务与用途的配线区。(www.xing528.com)
(二)综合布线系统的器件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由各个不同系列的器件所构成,包括传输介质、交叉/直接连接设备、介质连接设备、适配器、传输电子设备、布线工具及测试组件。这些器件可组合成系统结构各自相关的子系统,分别起到各自功能的具体用途。
1.信息插座
信息插座是工作站与配线子系统连接的接口,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IO插座即为8针模块化信息插座。安装插座时,还应该使插座尽量靠近使用者,还应该考虑到电源的位置。
2.适配器
适配器是一个接口转换器,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硬件接口设备,允许硬件或电子接口与其它硬件或电子接口相连,也可以是信息接口。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的插头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之间互通时应加装适配器。
2)在连接使用信号的数模转换、光电转换、数据传输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应采用适配器。
3)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应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
4)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应安装在工作区的适当位置,并应考虑现场的电源与接地。
3.传输介质
综合布线系统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缆。具体见本节前面内容。
(四)综合布线系统管线敷设
1.导管敷设
(1)建筑物室外引入管道应采用热浸镀锌厚壁钢管,外径50mm~63.5mm钢管的壁厚度不应小于3mm,外径76mm~114mm钢管的壁厚度不应小于4mm。
(2)导管在地下室各层楼板或潮湿场所敷设时,不应采用壁厚小于2.0mm的热镀锌钢管或重型包塑可弯曲金属导管。
(3)导管在二层底板及以上各层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墙体内敷设时,可采用壁厚不小于1.5mm的热镀锌钢导管或可弯曲金属导管。
(4)建筑物内线路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可挠金属电气导管保护;建筑物内暗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可弯曲金属电气导管等保护。
(5)缆线敷设在建筑物的吊顶内时,应采用金属导管或槽盒。
(6)在多层建筑砖墙或混凝土墙内竖向暗敷导管时,导管外径不应大于50mm。
(7)从槽盒、托盘引出至信息插座可采用金属导管敷设。由楼层水平金属槽盒引入每个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或过路箱的导管,宜采用外径20mm~25mm钢导管。
(8)布线路由中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应多于2个,且弯曲角度应大于90°。导管管口伸出地面部分应为25mm~50mm。
(9)楼层弱电间(电信间)或弱电竖井内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应按竖向导管的根数及规格预留楼板孔洞或预埋外径不小于89mm的竖向金属套管群。
(10)导管的连接宜采用专用附件,槽盒的直线连接、转角、分支及终端处宜采用专用附件连接。
(11)在明装槽盒直线段不大于3m及接头处、首尾端及进出接线盒0.5m处、转角处设置吊架或支架。
2.线缆敷设
(1)缆线的布放路由中不得出现缆线接头。
(2)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3)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成端、终接、检测和变更,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绞电缆在终接处,预留长度在工作区信息插座底盒内宜为30mm~60mm,电信间宜为0.5m~2.0m,设备间宜为3m~5m;
2)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m~5m。光缆在配线柜处预留长度应为3m~5m,楼层配线箱处光纤预留长度应为1.0m~1.5m,配线箱终接时预留长度不应小于0.5m,光缆纤芯在配线模块处不做终接时,应保留光缆施工预留长度。
(4)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和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
2)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0倍;
3)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10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