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般来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通过教育途径来完成的,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以及提升社会公众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案例4:设置民族文化技艺类专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戏曲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强化学生表演基本技术技巧训练的同时,教学上在以往口传心授、耳提面授的师徒式戏曲教学的基础上,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达到戏曲育人的目的。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积极探索课程结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耍孩儿”剧目,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突出实践能力为特色,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具有艺术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
耍孩儿戏是由金元时期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它源自雁北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www.xing528.com)
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得“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它被称作戏曲史的“活化石”。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于中国戏曲起源、发展、流布、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耍孩儿戏一代又一代地完美传承,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与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开展校团合作,努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北小剧种传承上担大任、下功夫、求突破。特聘耍孩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斌祥、薛瑞红为客座教授,并在学校举行了拜师学艺仪式。通过拜师学艺活动,让学生心领神会师傅的言传身教,使耍孩儿表演艺术中的高、难、险、奇等动作达到高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