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个关于泥石流的环境形成条件,以及如何防范和自救

3个关于泥石流的环境形成条件,以及如何防范和自救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岸支沟以较大的沟床纵坡与小江交汇,是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形条件。本区降水集中,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前期洪水条件,加速了泥石流的孕育过程;而最大暴雨带的形成,是小江两岸泥石流频繁暴发的最活跃的水动力激发因素。综上所述,小江具备了发育泥石流的地质、地形及水文气候条件,所以小江地区的地理环境脆弱、敏感,非常容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3个关于泥石流的环境形成条件,以及如何防范和自救

对地理环境来说,泥石流地理环境的生成是天生的;对现代环境过程来说,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人类对我们自己生存的地理环境采取什么态度。如果我们能重视环境保护优化,那么即便是在沙漠,仍然会有绿洲的存在;反之,如果我们忽视环境的保护和优化,那么即便是在亚热带的山地,也会出现荒山秃岭、沙石遍布的冷漠景观。这个道理已经在我国西南地区小江流域现代泥石流发育过程所引起的环境变迁中得到证明。

泥石流对山地地表物质产生强烈的侵蚀、搬运、迁移和堆积,导致地理环境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又导致泥石流活动的加剧。人类合理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又对上述这一恶性循环起着加速的作用。在这一窘迫局势之下,人类的活动凸显出其重要性。

具备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不一定发生泥石流。但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加剧地理环境的恶化,从而加速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小江流域的形成和发展便是这个问题的事例典型。

小江流域面积为3043平方千米,发源于滇东北高原,自南向北注入金沙江。小江主要沿着具有活动性的小江深大断裂带发育,对小江泥石流的形成、演化起控制作用。

小江是控制本区的主要构造地带。小江深大断裂带早在震旦纪以前就已形成,自晋宁运动以来,长期处于活动状态。小江深大断裂带内断层交错,褶皱发育,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而易坍塌,这是由于小江深大断裂带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水平方向的扭动。小江深大断裂带两侧,除了有较多的第四纪沉积物之外,还有元古宇昆阳群黑色、灰色和紫色板岩千枚岩,震旦系白云岩,二叠系灰岩和砂质页岩等,这些岩石质地软弱,抗蚀力差,易被风化崩解成碎屑物,为本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本区地质上的显著特点是新构造运动的地震活动强烈。小江深大断裂带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隆起、局部掀斜、老断裂复活及高原面解体等,活跃且有继承性。小江河谷两岸地形陡峻,地面高差悬殊,是一条典型的深切割的构造性河谷,小江右岸最高峰海拔高达4016米,左岸最高峰海拔高达4144米,东川市附近小江河床海拔高大约为1100米,相对高差达3000米。两岸支沟以较大的沟床纵坡与小江交汇,是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形条件。

其次,本区新构造运动活跃还表现为:沿江两岸,从山顶到河谷有阶梯下降的几级山前夷平面或基座阶地,第四纪沉积层厚达600米以上,其上有多级洪积扇叠加。

此外,该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地震活动尤为频繁,具有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6级以上强震,岩石节理扩张,山体产生巨大裂隙,会加剧滑坡、坍塌的山崩等不良地质灾害,烈度9 ~10度的地震几乎每百年一次。所以地震间接地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大量固体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经暴雨的冲蚀而形成泥石流。

小江流域气候上受大气环流形势和地形条件的制约:冬春季节,为干燥而强劲的西风气流所控制;夏秋季节,受潮湿而多雨的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流域的气候有以下特点。

(1)垂直气候明显

根据热量及其气象要素综合分析,小江河谷按海拔高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区:(www.xing528.com)

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区。海拔900~1300米的河谷区是农业、工业、交通和人类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区,是小江沿岸泥石流的堆积区,也是泥石流成灾最严重的地区。

暖温带半湿润山区。海拔1300~2300米的山地区,多为沟谷型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区和流通区,以及坡面泥石流沟头蚕蚀区,农田村寨较密集,属泥石流强烈作用地带。

寒温带湿润山区,海拔2300~3300米间的山地区,多为大型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区。3300米以上山地,为大型泥石流沟的源头区,多为清水汇流区。

(2)干湿季节分明

从11月到第二年4月为干季,这期间的降水量仅占总降水量的12%,整个干季晴天多、气温高、蒸发强、湿度小、风速大,物理风化作用极其强烈,加快了地表外力剥蚀的过程,从而加速了松散碎屑物的积累,对泥石流的物质补给十分有利。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88%,高度集中的降水量,造成泥石流暴发的前期降水条件较为充分。

降水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本区的降水有以下几个特点:

降水集中:降水集中期,也是泥石流暴发的集中期,如蒋家沟历年泥石流约70%在6~8月的降水集中期发生。小江流域全年降水集中在5~10月,而其中又以6~8月三个月的降水更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多雨区集中:多雨区与泥石流形成区吻合一致。本区降水集中,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前期洪水条件,加速了泥石流的孕育过程;而最大暴雨带的形成,是小江两岸泥石流频繁暴发的最活跃的水动力激发因素。

多局地性暴雨:这是形成小江流域灾难性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素。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控制面积小、历时短、强度大的局地性暴雨,即点暴雨,表现为雷电交加、狂风冰雹和倾盆大雨一起来的天气,蒋家沟每年暴发泥石流十几次至几十次,其中有60%左右就是这种降雨过程的产物。

多夜雨:夜雨较多导致泥石流也常在夜间暴发。在东川小江两岸这样一个物质、地形条件都十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山区,一旦暴雨发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在沟谷就会随之暴发来势汹涌的泥石流。这种发生在夜雨中的泥石流,往往使人们难以防备更具有破坏性。

本区降水上的特点,恰好有利于对泥石流的激发作用。综上所述,小江具备了发育泥石流的地质、地形及水文气候条件,所以小江地区的地理环境脆弱、敏感,非常容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