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还要有数量充足的水体(径流)。一方面水体是泥石流物质的组成部分,泥石流是固液两相流体,液相物质就是水;另一方面,只有当雨水、冰雪融水形成强大的径流后,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推动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发生的水体来源最普遍的就是降雨,其次是降雪形成的冰雪融水。
(1)降雨
降雨型泥石流在我国分布最广,占到泥石流的绝大多数。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气候的干燥度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区域,据此它又可分为暴雨、台风雨和雨水三个亚类。从水源条件分析,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对泥石流的形成最为有利,如川滇之间的西南季风控制区域,干湿两季分明,冬春干旱期长,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强度大的局地性暴雨,因而成为泥石流的多发区。
泥石流的形成和降雨条件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比广大的湿润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这是因为,在湿润气候区,如江南低山(含浙闽湘赣及两广)、贵州、四川盆地周边一带低山中山,年平均降水量小于或等于1200毫米。这时气温日差较小,降雨充沛且多暴雨、大暴雨。在东南沿海低山区有台风暴雨,而且地表的抗蚀条件(主要是森林植被)良好,山坡上的松散碎屑也易被多次发生的暴雨频繁地带走,积累的速度就相对缓慢,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因此,这些地区的泥石流分布比较稀疏且发生的频率很低。就四川省而论,龙门山、大巴山、华蓥山、巫山、武陵山等泥石流区,其降雨条件及自然环境与半湿润的川西、川西南高原山地区泥石流迥然不同。
我国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河西走廊西部和南疆甚至小于50毫米,但是也有泥石流活动。甘肃河西走廊两侧的山地、甘青两省间的祁连山、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新疆的天山以及南疆喀什、疏勒等地都是泥石流的发生地。这些干旱区年降水量少,但夏季降雨集中,有时发生短时高强度的降雨,甚至一次强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但比较少遇。在西北高山区,泥石流产生的重要原因还在于降水量的梯度变化。新疆西天山一带最大降水高度一般海拔2500~3000米,降水量500~800毫米,这一高度正好为泥石流沟的水源区。(www.xing528.com)
形成泥石流的降雨条件相当复杂,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还和雨区的范围大小有关系。根据雨区范围大小,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雨区范围小,时间短的局地暴雨;还有一类为雨区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区域性暴雨,如1981年7月13日川西北龙门山区暴雨、1982年7月26~29日川东特大暴雨等,都属于多沟齐发的泥石流。此外,根据泥石流前期雨量和泥石流发生的当日雨量两者的相对值,可以把引起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分为前期降雨丰沛型、前期降雨不丰沛型和无前期降雨型湿润区的泥石流。前期降雨丰沛,降雨历时长达2~3天,降雨量最大时则出现泥石流;许多半湿润干旱区的泥石流,降雨历时短暂,无前期降雨或有降雨,但数量不多。
(2)冰川雪水
还有一些泥石流是以冰川、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为水源的,它们多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高山区。在海洋性冰川区,如果夏季天气持续高温晴朗,冰雪强烈消融的话就会突然暴发泥石流,西藏东南部的高山地带就是如此。当冰雪消融和暴雨共同激发时也会暴发泥石流。例如,波密县的培龙沟,在1983~1986年就曾经发生过特大泥石流灾害,多次冲毁川藏公路,并且堵断波斗藏布而形成了培龙湖。之所以如此,这和培垄沟的源头——海洋性冰川是分不开的。冰川长8.2千米,宽0.3千米,厚约50.0米,水源相当丰富,并且在沟谷的两旁都有数米厚的古冰碛台地,在夏季的时候,冰雪遇高温融化,加之暴雨的共同激发从而发生了泥石流灾害。由冰湖溃决水源造成的泥石流有工布江达县唐不朗沟、定结县吉来浦沟、樟木口岸境内次仁玛措等,产生于高山区的海洋性冰川地带,都是因为连续高温天气使冰雪强烈消融,冰川舌突然滑入冰碛湖中,增大了冰水压力,导致终碛堤溃决,形成泥石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