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汝琴
我们顾家老宅,年代久远。15世祖叫顾羽苍,即羽苍公,我们现在是20世。顾羽苍是乾隆年间的人。他少年时读书很勤奋,深夜就在南面巷子里那个老楼上读书。
顾家老宅内的私塾内景
有一次,有官船把船靠到司巷口(司巷在宋朝就有了,后来更名顾家老宅巷),停船后,官员听到书声很好奇,搭了跳板,就上岸拜访,进入我家的小楼,一看是个年轻的书生在读书,就鼓励他参加乡试。这个书生(羽苍公)是个遗腹子,母亲带着他,生活很艰苦。书生苦读,回报母恩,最终考上了贡生。本来他可去外地任职,因为母亲残疾多病,他要侍奉母亲,不肯离开。他拒绝做官,族人于乾隆十年(1745)帮他办了学塾。(www.xing528.com)
羽苍公年老后,他的儿子顾星楼入仕为官,后回乡照顾父母,接办学塾。那个匾上的“文定先生”,就是学生对顾星楼的尊称。顾星楼的儿子顾地山,在嘉庆年间考了举人,在上海任职,因体弱多病,告老还乡后就接替顾星楼,继续教学。顾地山是道光时期的举人。第二块匾“文静先生”就是学生对顾地山的尊称。后来匾额遭损,所幸匾托还在,现在这块匾是镇上杨书记参照原貌复制的。匾额下的堂屋,当年就是私塾了。四盏宫灯挂在堂屋四角,墙上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桌上摆着四书五经。
私塾里也没有年龄之分,常常能看到七八岁的幼童,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坐在一张桌子上,背同样的内容。第一次背不出,学生就面朝墙壁低下头拼命回忆;第二遍背不出,先生就要动戒尺,三下过后,整个手心都通红。刚受启蒙的,读《三字经》《百家姓》等;有点基础的开《论语》;等到能背熟《大学》《中庸》,就差不多能从私塾毕业了。
到了20世往后,顾家还有许多人在本地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的在苏州、南京,做小学、中学教师。我的儿子叫顾伟,在白蒲镇做中学教师,现在退休了。我也是1952年做教师,直到退休。我的堂嫂堂兄中,有中学教师,还有大学教师。我还有个侄子在美国休斯敦专门研究癌症,他叫顾健,是个学者,经常回国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