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政
白蒲镇区街头巷尾的还不少,一般不怎么来的人,有时候竟然跑得不晓得东西南北了。因此,白蒲的巷子又叫“溜鸡巷”,也是因为巷子多,捉到手上的鸡子溜掉了,难找到。
在白蒲中学北面,靠近南石桥那里,有个火巷。听人说的“南方丙丁火”,南边属“火”,这条巷子是白蒲最南边的一条巷子,因此得名。
“秀才巷”确实出了许多文人。西边差不多都是姓沈的人家,高大门院子里头专门有个匾,上匾的人都是有功名的,进士、举人、贡生等等。贡生由国家定期供应生活费,在古代是不简单的。
现在,原秀才巷向南也并入秀才巷,南边的巷子叫典当巷,巷子里过去开典当的。这个典当称南典,北边有个典当叫北典。北典不曾有多长时间,好像因为失火关了门。南典历时一百多年,老板是安徽绩溪人,股东中就有程赞卿(南通附属医院原副院长程达人的父亲)、程秀卿兄弟。南典开始一段时间非常兴旺。后来,可能管理人员监守自盗,也失了次火,就开不下去了。房子“关门卖”,就是把门一关,里头所有的树木花草、家具,包括墙上挂的匾,一样东西都不拿,哪个出钱就卖给谁。大概是刘桥有个老板跑过来,出资9 000个大洋买的。这个老板同白蒲街上开粮食行的陈先生是好朋友,问这个陈先生借了9 000大洋买下来后,也不曾来还钱,也不来住房子,不了了之了。陈先生就变成了房主。后来,房子充了公,被改造为区供销社。这个里头还有个古戏台,朝北,面对敞厅,过去人家家里办堂会,请戏班子来演戏。老戏台还在,已经破旧不堪,同我家房子差不多大,角稍微有点翘,现在翘角已经被拿掉了。
南边现在还仅存的一条佛汆桥巷,原来早年东边上有一条河叫玉带河。有一年发水,随水淌了个木盒子来了。木盒子打捞上来后,发现里面有一尊铜佛,在佛汆的地方建了一座桥,叫佛汆桥。后来,河没了,佛汆桥也废了,就有了佛汆桥巷。原来佛汆桥巷也是南北分界的巷子,也叫分界巷,南边是南通,北边是如皋。(www.xing528.com)
佛汆桥巷往东点,有个南北的井儿口巷,就是大路口有个井,人称井儿口。井儿口巷的名字是现在取的,再上北与秀才巷平行的是驷马桥巷,还有个小桥叫筷儿桥,南边是驷马桥。当年,有个姓吴的人家要出资建桥。吴家发生变故,桥不曾立即建好,最后吴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克服困难,筹集资金修好了桥,于是这座桥取名叫驷马桥。后来,玉带河被填平了,驷马桥也没有了,现在填平的玉带河一带成了巷道,取名驷马桥巷。
驷马桥巷向东有印池南巷、印池北巷;驷马桥巷南端向东是东行巷。老早以前,白蒲东乡的人从一里墩向西经过公墓三角坟,再朝西跑点就到东行巷。巷子很小,房子也矮也小。民国时期,巷子已经形成了东西的街面,里头有草行,过去人家家里不烧煤气、煤饼,主要就是靠灶烧草。东乡的人用船装豆秆、棉花秆到街上来卖。草行应运而生,设在河边、巷子头上。另外,还有几家粮食行,经营豆饼、黄豆、大麦、小麦等,还有几个做小本钱生意的。因这巷子在白蒲东边,又有些商行,所以叫东行巷。现在巷东边已经不通了,变成了断头路,这条巷子仍然仅存在那里。
现在白蒲北面的大路,叫蒲塘路,在1949年之前是条东西比较狭窄的脚行巷。脚行就是过去出苦力,凭箩筐、扁担运货来挣钱的行业,后来叫搬运站、搬运公司。这个巷子后来拓宽了,并向东延伸,成东西主干道。
在美国长老会那里,西边还有一条平行的巷子叫史家巷,过去有个不雅的名字叫屎缸巷,因为在巷子头上有两三个大茅缸。过去白蒲的厕所有很大的粪池,上头有木头座,桌子一般高的脚踏子蹬上去,木头座供人大便,白蒲人戏称厕所叫“一步楼”。后来,根据谐音改成了史家巷,实际上,巷子里头一个姓史的人家都没有。
传说,白蒲有个女子,她丈夫短命大概20几岁就死了。后来,她的公老爹、婆老太又死了,就剩她一个人。她还养了个遗腹子[40]。没得办法,就从南通家来,依靠父亲过日子。同时,把她的儿子抚养成人,这个儿子曾经还得过天花,保住了性命,但瞎了一只眼睛。她靠纺织来挣点钱,精心地培育这个儿子,教他读书。后来,儿子还做到县官的助手。她死了以后,帮她立了个牌坊叫三牌楼,旁边的巷子叫三牌楼巷。这个巷子北边还设了个育婴堂,育婴堂就是过去旧社会收养弃婴的慈善机构,那个巷子取名叫育婴堂巷,现在统称北市大街,变成一条古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