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汝琴
白蒲镇是如皋和南通的交界点。白蒲小镇由两个县在管,以顾家老宅巷为分界,巷子南面是南通。我和我的兄弟虽然是一家人,还是两个县的人,老大住在南面,属于南通人;我家是老三家,住在北面,属于如皋人,这就叫“一镇两治”。
两县的人既合作也攀比。白蒲有个特点,南有南泰山,北有北泰山;南有南空场,北有北空场,像这种现象很多的。南边有的,北边也有,你做一个什么项目,我也做一个什么项目。办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南边先办的而且实力比较雄厚,校舍、师资、设备都比较好,那么,北边办的呢就叫北校,在三牌楼小空场的西侧,我不记得它是不是完小,南校是完小,北校开始的时候是办的初小,后来办的完小。白蒲镇的人又想了法子,又办了个东校,你南边是一个学校,我北边是两个学校,相互攀比。后来群众造了个顺口溜:富南校,穷北校,讨饭子上东校。南有南武庙,北有北武庙;南有南庵,北有北庵。总是相对应的,南面有,北面也有,群众就是有这种积极性。(www.xing528.com)
南泰山旁边有个都天庙。我记得庙门口死了个叫花子,这个叫花子是害癞头疮死的,群众与学生又帮他编了个顺口溜:一更天棒响,癞子头上疮痒;二更天锣响,癞子头上脓淌;三更天鸡子叫,癞子头上蛆子尿;四更天大天亮,癞子抬到上荒荡。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反映了旧社会的时候,穷人没人管,生了病死在庙门口,就这样被人埋了。
这里有个小故事,我是在白蒲小学南校上的,我家姐住在南空场,紧靠学校。我三年级的时候,有个班主任叫吕步池。他父亲是个裁缝,姓毛。他不跟他父亲的姓,我不晓得怎么回事。他自己求学后分到白蒲小学做教师。他教学非常认真的,要求也严,有的好学生欢喜他,有的调皮学生就不欢喜他。这些学生就编了个顺口溜:吕先生本姓毛,家住在筷儿桥,老人帮人家做旗袍,大哥哥赌吃嫖媱。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讽刺他家穷,是个穷教师,那时不尊教,做教师在社会上不受到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