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的“星期三”下乡活动坚持了8个年头不间断,是新昌最早,也是在绍兴市有名的文化品牌。其间又深入实施了“阳光文化山里行”,发动广大农民“种文化”,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文化的观众变成了文化的主角。2007年元宵节,新昌有幸成为全省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的4个启动县(市)之一,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又接踵而至。
16个乡镇16台大戏,近千名农民群众登台献艺,近300个节目轮番亮相。农民“艺术家”们,把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草根”文化,奉献给广大农民群众。节目汇集了农村文艺精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农民发生的深刻变化。如早年有“光棍村”之名的外婆坑村,娶来了32位外来媳妇,她们分别来自云南的苗、白、黎、傣、彝等五个民族,也登台献艺。农民文化节以农村为舞台,演绎出一场场隆重、热烈、精彩、圆满的盛会。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折射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且带来了一系列良性效应。
一、农民文化活动阵地有效拓展
自2007年至今,新昌的农民文化节已连办三年,以后还将作为一种常规项目继续举办下去。农民文化节的正常举办给农民文化活动阵地的拓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新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16个乡镇文化站,原来只有3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新(改)建了儒岙、东茗、回山、沙溪4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009年又增加了梅渚、双彩、大市聚、南明街道、镜岭、巧英6个。在原来只有17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如今已建成327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88个农家书屋。这些农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平台,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民文化活动样式日趋丰富
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我们挖掘了许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种子,使农民文化活动日益多样化。“书画村”里小将村扩展了说唱、腰鼓、乒乓等7个文体样式,胡卜村和上道地村也分别扩展了青年篮球、目连戏、象棋等文化样式,淦坑村还举办了涵盖毛笔书法、钢笔书法、油画、国画等20余幅村民书画作品的书画展……总之,全县农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家门口文化活动,满足了更多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开始崛起
农民文化节像导火线,促使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农民自发拿出钱来办文化事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几年来,农民自己组办的业余京剧社、越剧社、书画社团等纷纷成立,并有大批的农民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由原来国家单一办文化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文化的路子迈进,形成了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格局。(www.xing528.com)
四、农村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节,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容量越来越大。农村文化已由单调的原始粗放型的文化活动向现代的、多元的、高档次的文化活动形式发展。文化消费也由低向高、由城市向农村转化、转移。城市流行的健身操及电声乐卡拉OK、舞会等流向农村,提高了农民的欣赏和消费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的作用,推动了农村的科学普及和科技进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
五、农民文化活动功能得到拓展
农民文化节就是引导农民“种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广大农民朋友在准备文化节节目的过程中,种下快乐,收获文明与和谐。举办农民文化节,是感染人、教化人、凝聚人的文化魅力在我县农村得到很好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和谐因子促使我县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变化。一是先进文化多了,愚昧落后的文化少了。丁家园村在打篮球、打腰鼓等文体活动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婚丧事简办已是全村的风尚。二是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打架斗殴的现象少了。上道地村学武先学德,不仅强身健体,而且村民更加遵守村规民约,没有了打架斗殴的现象。三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了,村民之间的纠纷少了。胡卜村200多老年人有150多人参与问题活动,平时在生活中沟通多了,他(她)们之间很少有邻里纠纷,树立起了互敬互爱的良好村风。
农民文化节的开展繁荣了农村文化,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文化精神需求,为我县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使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刊登于《绍兴文化》2009总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