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文化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传统美德、淳朴民俗正在从身边消失,而现代文明的生活观念又没有及时在群众中得到普及,因而部分农村出现了“不敬养老人、婚丧陋习、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不良风气和“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废物乱丢”等不和谐现象,故创建和谐乡村文化已迫在眉睫。
和谐乡村文化的实质是倡导乡间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营造融洽的乡村人际关系,而创建和谐乡村文化的载体是活动的开展,重点是村民素质的提升,灵魂是优秀乡风民俗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新昌县在创建和谐乡村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创造乡风文明
乡风是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和农民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为了建设文明乡风,近年来新昌县推出了一些较为实在的举措,如加大对民间社团的扶持。鼓励文学、书画、音乐、戏曲等乡土人才的创作,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民间文化。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普查出2118个非遗项目、675个重点项目,将其中63个项目作为新昌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文公布,会同首批公布的35个,一起编纂成书。同时利用民间的铜管乐队、民乐队、秧歌队、腰鼓队、舞狮队等组织,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和“社区文化节”,广泛推出“元宵节猜灯谜”“狮龙共舞会”等节庆活动,丰富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乡村文化建设。
目前的农村,农民的空闲时间较多,部分村民沉醉于“搓麻将”“小搞搞”之中,一些村民则搞些封建迷信活动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自从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后,乡风变得非常纯净。
二、塑造乡贤精神
新昌县挖掘和整理乡土历史文化,大力弘扬地域人文精神,使先贤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小将镇方泉村、羽林街道丁家园村、沙溪镇唐家坪村都对本村的历史和有影响的人物进行了挖掘,通过编村史、整事迹、修乡贤祠、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教育本村村民。像方泉村,先是指定专人整理出壁公、璞公、吴锡军、吴帮辉等4位先贤生前的事迹,并将事迹材料上墙悬挂于乡贤吴公祠内,以激励后人。同时,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方泉小学生学习这4位先贤的生前事迹,让他们从小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在村务公开栏及桥头边的黑板报张贴这4位先贤的生前事迹,使全村村民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如何做人的道德准则,从中学会如何处事、处世。
由于传统势力的影响,红白喜事、迎来送往等人情活动成为村民的沉重负担,许多村民讨厌这种花费巨大的所谓礼尚往来,但却无法拒绝。如何结合农村实际,做到文明办丧?1999年,新昌县羽林街道丁家园村借殡葬改革的时机,成立了丧葬理事会,选择了5位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老人担任理事会成员,同时村里还将古祠堂改造成办丧事场地。丧葬理事会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治丧标准:不论贫富,每桌伙食不得超过200元,烟不得超过10元,不得做道场,不得抬花轿。自理事会成立后,丁家园村办理丧事的规矩从来没有被打破,7年间村里30多人去世,没有一家做过道场,或超出标准大操大办的,为此该村共节约了90多万元钱。如今这一做法正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各村成立村“红白理事会”,根据喜事丧事办理的实际需要,由村集体出资统一购置桌、凳、餐具等,并腾出场地承办喜事丧事,成立“红白理事会”既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又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农村中出现了许多老人省下自己做寿的钱为村里“修长寿路”等办实事的现象,乡村里的和谐音符就这样渐渐增多了。
三、营造乡邻和睦(www.xing528.com)
首先大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针对农村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无法自己读书看报的现状,由村里选择安排一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负责老年活动室报刊的管理,在活动室开始活动前的30分钟,由他选取素材组织村民读书读报,向村民宣讲国家政策、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通过长期的教化,使村民崇尚尊老爱幼,学会孝敬感恩;待人热情厚道,乐于扶贫帮困;注重个人修养,处事与人为善;明辨是非黑白,讲究礼义廉耻;建设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其次设计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村民素质。在村民集散处设立“村风评议榜”,从亲情美德、村约公德、好人好事等不同方面,对村中出现和社会上发生的各类现象予以评议。发挥好老年协会的作用,成立“爱心互助会”,及时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开展“十佳风尚奖”“十佳好媳妇”“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开展“知耻·感恩”教育,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开展“八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无赌博、无超生、无无理上访、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案件“五无村”建设。
如镜岭镇西山头村,有个“婆媳谈心日”,即规定每月的20日为该村的婆媳谈心日。这天,全村的婆婆和媳妇齐聚村里指定地点,畅所欲言,互诉彼此间内心话。该村还定期开展“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评比,并在“村风评议榜”上予以公布表彰。
四、打造文化名品
新昌县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率,并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使其成为拿得出手的精品名品。“星期三下乡”制度是新昌特创的一项活动,不仅在包括《人民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从2001年开始,新昌县成立“星期三下乡”服务领导小组和“星期三下乡”服务团,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文艺骨干、农技专家、医疗专家、知名律师等列入各专业团,定期向农村提供文化、农技、卫生、法律、计生等系列服务,县财政和有关部门每年拨出一定经费,各职能部门也确定专款,专门用于下乡服务。每逢星期三,新昌县“星期三下乡”服务团就出发了,带着文艺演出团、农技资料、健康资料、医疗设备等进镇入村,或搭台为农民朋友表演节目,或摆摊设点提供咨询,或开设农技培训课堂,或到田头现场指导,为农民朋友提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助。
必须提及的是,经过这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创建和谐乡村文化不是靠几天或几年就可以完成的,因为和谐不是一种停滞的、凝固的静态,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动态。在乡村里,今天和谐了,明天又会被新出现的矛盾所打破,我们又要去做新的努力以争取达到新的、更高的和谐。因此,和谐乡村文化的创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靠点滴积累,唯有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方能取得成效。
(刊登于《文化月刊》2020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