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调腔传承的希望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调腔传承的希望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像章华琴、吕月明这代老艺人将调腔的继承与弘扬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批小学员身上,因此老人们在这些孩子身上也确实付出了很多心血。章华琴、吕月明二老觉得调腔的魅力还未被完全挖掘,这一事业的传承,需要新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调腔传承的希望

20世纪80年代,调腔日渐式微,为了精简开支,剧团一方面大批裁人,另一方面不少人因为待遇等问题也纷纷另寻出路。章华琴、吕月明夫妇也有过一走了之的念头,可是一想到技艺的失传问题还是选择了继续坚守。调腔的一些绝活和表演特色是以艺人代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以影像和纸质资料形式保存下来的几乎没有,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去世,有些技艺已经失传了,如果他们这一代都放弃了,调腔的传承要真的后继无人了。因此,章华琴夫妇就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坚守。

章华琴告诉笔者,虽然有他们一些少得可怜的老艺人的坚守,但要想将调腔这一地方剧种彻底传承下去,还必须得改变现状。2006年,新昌调腔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保留有元杂剧风范的新昌调腔引起了多方关注,新昌政府也出台多项举措积极扶植。为了技艺的传承,他们一批老艺人多次呼吁要开调腔训练班,2007年,新昌县调腔剧团与当地艺校联合开办了调腔中专班,这是时隔20年后的又一次开班,是第七代调腔传人的集中培养。这次精心挑选了30名学生组建了新昌调腔五年制中专班。像章华琴、吕月明这代老艺人将调腔的继承与弘扬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批小学员身上,因此老人们在这些孩子身上也确实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学校授课期间,因为学校离县城有段距离,他们每天都是早早过去,很晚才回来,有时干脆就住在那儿。他们虽然体力上有些疲倦,但是心里都是满满的喜悦,每天工作都觉得特别有精气神。吕月明老师更是惜时如金,教学之余,埋头整理调腔古戏曲牌。因为调腔的曲谱是特别的蚯蚓符号,而认识这些蚯蚓符号的人大多已经过世,吕老师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绝迹,乘有生之年忙着把这些难懂的蚯蚓符号翻成简谱,一口气翻了7本,并耐心地将技艺传授给两位徒弟邢奏滨和张樟海。

章华琴老在感叹世上的事大多是事与愿违。2012年,调腔中专班的孩子毕业了,但刚好又遇上了院团改革,不能像招收当初计划的那样,全部进入调腔剧团工作。那段时间老两口也特别消沉,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孩子学了那么多年,等到毕业了工作还没有着落。不过这两年来,新昌县政府对调腔的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视,在资金保障下编排了许多新剧,许多学员又陆续回到剧团,走上舞台。县政府还为优秀的调腔演员解决了编制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将调腔这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www.xing528.com)

章华琴、吕月明二老觉得调腔的魅力还未被完全挖掘,这一事业的传承,需要新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同时,一个演员的文化修养非常重要,而要提高文化修养就必须多读书,书看的多,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就深。对角色理解深度也直接决定着观众的认可度及数量。而观众的认可度和数量又直接决定调腔的未来,所以他们认为不能关起门来搞艺术,应该赋予它更多的时代气息。章华琴夫妇期待着哪一天新昌的老百姓都能随口哼上几句调腔,调腔成了新昌百姓耳熟能详的流行乐,那他们的传承工作也就成功了。这是老两口心系一生的一个梦,一个至真至诚的调腔梦。

(此文获2014年浙江省文化厅“中国梦·我的非遗梦”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