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之笔记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之笔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新昌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新昌民间武术广泛流传,人才辈出。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昌传统武术曾一度沉寂,于20世纪80年代再度兴起。1983年,新昌传统武术参加绍兴地区武术表演,受到武术专家一致肯定。至此,新昌传统武术进入复苏期。还定期举办武术培训班,培养新昌武术传人,让新昌传统武术不断发扬光大。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之笔记

“生命在于运动”,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关键。所以,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世事如何变迁,以强身健体为主旨的传统武术始终伴随人类一路向前,从不曾间断。

新昌传统武术是相当有生命力的,据传系少林拳南派体系,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后期。据《新昌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新昌民间武术广泛流传,人才辈出。清代时,新昌有武举人5人,武进士55人,武秀才遍及乡里。太平天国时期,南拳传入绍兴地区。清末民初,南拳在新昌达到鼎盛阶段。民国时期,民间有拳坛100余处,当时,新昌大部分村民都能舞枪弄棒。

据《新昌县志》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城南乡下洲村武举人张蕴深奉命押送粮草到金陵。民国十八年(1929)11月,儒岙镇洪塘村村民章选青在杭州举办的国术游艺大会上勇夺金奖。据说表演完毕时,赛场上留下四五厘米深的脚印,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后来,他被浙江国术馆聘请为武术教官。其弟章根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武术比赛中,曾挫败一名俄罗斯大力士。

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昌传统武术曾一度沉寂,于20世纪80年代再度兴起。1983年,新昌传统武术参加绍兴地区武术表演,受到武术专家一致肯定。至此,新昌传统武术进入复苏期。1985年,新昌县武术协会成立,该协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设了各种武术培训班,来自县内外的武术教练分别到各乡镇进行培训,受训人数达到数千人,主要传授国家武术套路、地方特色拳种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武术新秀,举办了各种武术赛事,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有了用武之地。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4月,新昌县武术队作为绍兴市唯一的武术代表队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浙江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3位选手参加12个项目的比赛,荣获了11块奖牌。

新昌传统武术分行拳和器械两部分,行拳以出山拳、十六枝拳、洪拳、霸王拳、五虎落西川拳为主,其他几十种拳为辅;器械包括少林棍、大刀、球耙、响铃叉、板凳等几十种;对练有三角拆、大盘拆、刁手拆;暗器有铜钱镖;舞狮有单狮舞、双狮舞。最具代表性的有大洪拳、少林棍、锤钯、关公刀,这些项目均在浙江省第四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获金奖;少林拳在“麦积山杯”首届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中国·天水伏羲武术大会上获得金奖;拳术十六枝、器械关公刀在第五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获金奖。

新昌传统武术有功架正、落地稳、立地生根、发力刚猛、以气催力、以守为攻、实力步战、攻防兼备等特点,拳打卧牛之地,发声有惊雷之意,有强筋舒骨之功,长期锻炼能使人延年益寿。新昌传统武术还拥有独特的功理与功法:一为打高伏落,伏落如虎威;打底借角,借角得机而起,如影随形,立起如蛇“笃”。二为侧下如铁臂,“轰”“咳”背如弓,吞吐分高低。三为三角团团步,叫作梨花步、梅花步、鸳鸯步。

新昌传统武术在周边地区影响深远,嵊州、台州、东阳、磐安、奉化等附近县市很多老板不仅出资盛情邀请新昌武术队、舞狮队外出表演,而且还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武师习武养德。

新昌传统武术现分布在各乡镇(街道),特别是儒岙镇上道地村和洪塘自然村、城南乡下洲村。目前我县已经成立上道地村、洪塘村、下洲村等数十个武术队,还成立了南拳研究会及分会,组织武术队的骨干成员对南少林拳的套路进行挖掘整理,并将部分套路刻录成光盘,作为教材进行传承教学。还定期举办武术培训班,培养新昌武术传人,让新昌传统武术不断发扬光大。

(刊登于2013年10月9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