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狮子一直是力量和意志的象征。在老百姓心目中狮子更是瑞兽,是吉祥如意的图腾,所以舞狮一直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舞狮还代表着富贵、尊严及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动的狮,飞的龙,吞云吐雾,呼风唤雨,在神话般的世界里,舞出普天下中国百姓渴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
我们新昌的狮舞资源也极为丰富,逢年过节,老百姓和其他地方的民众一样,也爱用“舞狮”这种方式来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所以,县域内的舞狮队众多,较有名气的有儒岙镇的洪塘狮舞和上道地狮舞、城南乡的下洲狮舞、大市聚镇的寨岭黑毛狮子等。
上道地村的狮舞活动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已成气候,至今一直从没间断。节庆时节,每当两支目连号在锣鼓声中吹响,周边村子里的人们就知道是上道地村的狮舞班进村了。上道地狮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乐队3—5人(可转换交替)。一般在晒谷场上(或开阔地带)表演:一位队员荡起一个抛向天空的彩球,两位队员忙钻进狮子皮里面,一个舞起狮头,一个把好狮尾,一头凶猛的雄狮就腾空而起追逐彩球,踏着鼓点乐声,摇头摆尾,威风凛凛,狮子诙谐有趣的生活化状态及狮舞班高超的舞狮功底即刻淋漓尽现。舞完狮子后接着是武术表演,队员刀、枪、棍、棒件件得心应手,然后由狮舞班每人表演一套拳术,主要是南少林拳系列的雪山拳、十六指、小金刚等20多套拳路,最后是师傅表演,也叫“封坛拳”。
洪塘村和上道地村一样,也是个体育特色村,村人不分男女,有80%以上的人都会弄拳舞狮。洪塘村的舞狮也常和武术表演连在一起,程式有三:首为耍狮者握戏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的模拟舞;次为武术表演,武术分行拳与器械二部分,表演者摩拳擦掌、操棍弄拳,刀光“棒”影,令人眼花缭乱;最后表演“狮子叼绣球”,耍狮者用绣球为诱饵与狮子搏击,只见金狮翻滚、张牙舞爪、虎虎生威,促成一个接一个惊险动作,体现了精湛强悍、崇尚武艺的精神。最后以降收狮子等各种舞蹈姿势而收场。整个表演过程以打击乐伴奏始终。(www.xing528.com)
城南乡下洲村的狮舞更是名不虚传,舞狮者个个身手不凡。狮舞在“嘟……”“嘟……”的长号声中伴着“急急风”的锣鼓声开始,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的双人狮跳跃出场,它时而暴跳,时而文静,或蹲或坐,或立或行,摇头甩尾,左顾右盼八方,头尾动作协调,表演连贯流畅。在节奏紧凑的锣鼓声中,“狮子钻桥洞”“狮子吞锏”等绝技一一舞出。舞狮人使尽浑身解数,把平时练就的真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场狮舞后,就在快慢缓急的打击乐声中表演武术,“十六指”“杀散”“霸王”“小鱼拳”“大鱼拳”……套路多多,每人表演一路。动作清清楚楚,拳脚稳健有力。最后是甩球者(驯狮人)与猛狮的搏斗,狮子张牙舞爪地猎取狮球,甩球人凭着智勇夺回狮球,几经艰苦搏斗,甩球人终于降服了凶猛的雄狮。一场狮舞和拳术,展示了下洲舞狮人的刚勇和智慧。
大市聚镇的寨岭村,四周环山,周边人称“小梁山”。祖辈为防盗贼,村中男儿大部分都要舞拳弄棒,练得一身武功以保护家园。再加上真君殿十三堡要以“舞狮”为项目参加一年一度的庙会,祖辈们就从罗汉班中挑选20人左右训练狮舞。寨岭的狮子与其他地方的狮子不同,皮毛全是用黑桐麻做的,故称黑毛狮子,意为勇猛威武,天下无敌。寨岭黑毛狮子班,一共20人左右,表演时随着锣鼓敲起“急急风”,并吹起嘹亮的目连长号。武士装束的年轻小伙子手持绣球,引导狮子登场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头十分勇猛的黑毛狮子腾空而起,以各种高难度动作和幽默诙谐的生活形象化动作,尽显舞狮者的武术功底。在狮子叼住绣球后就另换武术表演,当年的“小梁山”好汉就一个个登场亮相,“大鱼拳”“小鱼拳”“单腿”“双腿”“单边腿”“双飞腿”“倒爬虫”“鲤鱼过沙滩”等,还夹带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悉数得到展示,现场观众无不拍手称奇。相传黑毛狮子班里曾有位武功超高的人,能捧着盛满米的三升畚斗快速翻数十个跟斗,而畚斗里的米又不会倒出。其实,黑毛狮子班成员的武功每个都不浅,有一次需过溪去邻村舞狮,当时溪水很大,水位猛涨,狮子班的20多人,把所有服装道具绑在脚上倒立游过沙溪江,沿岸的目击者无不为之惊讶。还有一次,黑毛狮子班应邀去宁海演出,当地人有意试探虚实,准备寻事找点麻烦。但在表演时黑毛狮子用力一个扫脚,狮子腾空把石子扫飞四溅,吓得围观人群四下躲藏。“小梁山”从此名声更大。每逢真君殿举办盛大庙会,没有寨岭黑毛狮子班的贵水太公(已故)指挥领班,队伍不得起程。黑毛狮子就这样一直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盗贼没了,天下太平了,黑毛狮舞也就失传了。
(刊登于2013年6月18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