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坑秋千船的探索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坑秋千船的探索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坑还有艘“秋千船”,摇摇晃晃游了近400年,给世世代代的三坑百姓带来无尽的安康。三坑秋千船,不是一艘真的“船”,而是绍兴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坑的老祖宗留下的一项文化瑰宝。传说中,乘坐秋千船的小孩能一生富贵平安。逐渐地,秋千船已成为当地喜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表演活动,也是巧英乡农民文化节的重头戏,并于2008年11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坑秋千船的探索

新昌有个三坑村,那是个幽美的地方:有重峦叠嶂的青山,隔断世俗浮华;山上有终年青翠的毛竹,翠色常令人神往;竹间还有潺潺涧水流过,一路吟唱着来自大自然的淳朴歌谣……三坑还有艘“秋千船”,摇摇晃晃游了近400年,给世世代代的三坑百姓带来无尽的安康。

三坑秋千船,不是一艘真的“船”,而是绍兴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坑的老祖宗留下的一项文化瑰宝。

三坑村隶属巧英乡,据巧英乡桥下村老艺人刘有昌(1917年生)介绍,先有行道,再造真君殿,而秋千船是行道的一部分,菩萨出巡称为行道。

那几年,三经(现在的巧英乡范围)地面连年歉收,不是稻烧病(稻瘟病),就是蝗虫危害,因此村民束手无策,纷纷求助于在云竹庵潜心修行的云竹女。云竹说昨夜梦见一红脸神着金甲,带领众多将校、兵丁来到此地,听他说:“好风景,好一方圣地,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六月盛夏,居然凉风习习……”听他之言,有意长留此处,不知是何方尊神。不如这样,我画下梦中尊神的相貌,你们在农历七月初八扛画像、扛大旗,鸣锣放炮,抬秋千船、吹鼓亭出巡各村,如有灵验,全乡父老为其集资造殿,塑金身,受香火,留下真君大帝,保一方平安

果不其然,画像出巡后,所到之处,蝗虫席卷而去,稻烧病也不见了,乡民当年喜获丰收。为报答神灵显赫,于是当地村民造真君殿,塑真君大帝像。据真君殿碑文载,那年是1627年,以后每年七月行道,行道时就有秋千船。这样算来,行道距今至少有380年历史了。(www.xing528.com)

秋千船,船非船,下半部分似船形,上半部分似秋千,两边插着花草,挂着灯笼,4个人抬着慢慢行走,仿佛一艘船畅游在平静蔚蓝的海面,中间部分像个大轮子,轮子上吊着4个座凳。4个5—6岁的小男孩分别扮成文武生和小旦模样坐在其中,惟妙惟肖。金童玉女祭祀菩萨,船里躲着的大人用手不停地转着轮子,这样轮子转动着,小孩也随之跟着转动,荡着秋千,优哉游哉,其乐融融。船头站着的也是由一位小男孩扮成的如花似玉的船姑娘,船尾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船老大,“父女俩”分别摇着橹、划着桨,脸带微笑,对美好幸福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歌唱着丰收,歌唱着太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说中,乘坐秋千船的小孩能一生富贵平安。整个表演流动舒展,秋千船美观漂亮,既适合广场表演,也适合舞台表演。

旧时的秋千船用两根木头和四个人抬着游行,现在用四个轮子推。据三泾刘氏宗谱记载,古时最后一次行道是在1949年7月,因此,秋千船也一度失传。当地刘中万等一批热心人士根据老艺人的述说、回忆,重新打造秋千船,培训表演人员。1991年,秋千船在县首届石城文化节上亮相,博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1996年,参加了县茶文化节;1999年参加旅游节开幕式文艺表演;2001年,又接待参加“新昌行”电视采风活动的江苏泰兴电视台、安徽蚌埠电视台采访拍摄的记者。逐渐地,秋千船已成为当地喜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表演活动,也是巧英乡农民文化节的重头戏,并于2008年11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间万事皆有其运行法则,“三坑秋千船”这一民间艺术也不例外,虽古老且失传多年,如今却又重放异彩,它承载着三坑的古老文明和世世代代三坑百姓的美好愿望,稳稳地驶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刊登于2013年7月2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