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小的剪刀,一张薄薄的纸片,手指间看似不经意的舞动,纸屑随着飞舞的剪刀缤纷洒落,一幅精美的图案便跃然纸上——这就是神奇的新昌梅渚剪纸。一直以来,梅渚剪纸以其“纤巧细腻、构图精炼、玲珑剔透、亮丽悦目”的江南剪纸艺术风格和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广受关注。
梅渚,这里古时多梅,聚落成片,地名由此而来。梅渚民间自明代以来就有剪窗花、贴墙纸的风俗,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剪纸艺术的起源是剪“佛花”,即民间烧香拜佛、祭祀祖先时用的经文上所粘的花。后演变成“窗花”,再演用到美化和装饰家居上。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婚嫁迎娶等吉日佳期,都要将寓意吉祥、喜庆的剪纸作品贴在门前屋后和嫁妆上。久而久之,许多当地百姓也因此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剪纸绝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这门民间艺术一度趋于衰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唤醒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县文广局及梅渚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镇文化站全力以赴,经努力挖掘、整理、抢救,这一民间艺术终于重放光彩,许多优秀剪纸作品脱颖而出,其中吕荷娟、黄全娟、张梅娟这“三娟”的剪纸作品《梅花鹿》《鸳鸯》和《双狮》,分别获浙江省民间剪纸作品大赛一、二、三等奖;梅渚村、前三村的剪纸作品《龙蛇图》《花瓶》《连年有余》荣获浙江民间剪纸精品展一、二、三等奖;梅渚镇中心小学创作的《水浒108将》剪纸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2003年3月,梅渚镇也因此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梅渚村被评为“绍兴市剪纸文化特色村”;2006年7月,“梅渚剪纸”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渚镇中心小学的求泽慧老师也被绍兴市文广新局评为传统美术“梅渚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4月,梅渚镇中心小学又成为绍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
梅渚剪纸品种繁多,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独创一格,别具匠心。她既融合了传统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又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有方、有圆、有规则、有不规则、有对称、有不对称等,构图精美,花中套花,可大可小,可分可合。据梅渚民间剪纸能手介绍:剪纸往往是信手拈来,凡是入目者皆可作为剪纸题材。内容以动物、花草为主,有飞禽走兽、梅兰竹菊、工艺图案、人物形象等多姿多态的样式。图案要求上下、左右对称。制作工具较为简单,一把头尖刃利的剪刀,一张红色蜡光纸即可,但剪纸人必须心细、手柔、眼尖,剪纸时还得具备执着坚毅、一丝不苟的精神,方可成功完成剪纸作品。
作为我国民间最为流行的乡土艺术形式之一,梅渚剪纸是传统农耕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祈求农业生产丰收、家族人丁兴旺和个人生活幸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价值追求,剪纸艺术毫无疑问是这种价值追求的理想载体。因此,在梅渚剪纸中,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对生活美好心愿的作品不在少数。她们往往采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化和加工,传递着传统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宁。(www.xing528.com)
梅渚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把剪纸艺术作为推进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并摆上议事日程,为剪纸艺术在当代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梅渚镇中心小学经常性地开展剪纸比赛和作品展览,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自1997年起学校设立了剪纸艺术兴趣小组,有专人负责,2004年开始,学校落实指导老师,自编一套(6本)校本教材——《剪纸》,并在全校252名学生中开设剪纸校本课程,每班每周一节剪纸课。2005年学校剪纸社团被绍兴市教育局评为艺术教育特色社团。剪纸社团开始有相对固定的学员,每学期人数在30人左右,由本校教师也是绍兴市非遗项目梅渚剪纸优秀传承人、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剪纸艺委会理事求泽慧担任主要任课教师,另再安排几名教师任课辅导,进行“梅渚剪纸”的教学性传承和创新工作,现已打下深厚的基础,氛围日渐浓厚。
此外,村民们也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并请村中的老艺人做好传、帮、带工作,因而曾一度出现有3000余人参加的梯队形剪纸艺术队伍,涌现了一批剪纸能手,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剪纸作品。梅渚民间剪纸这一根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将继续成为农民所享用的精神财富。
(刊登于2013年5月21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