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笔记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笔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这个历经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们新昌却被改写了,有一群终生与泥土打交道的新昌农民会把玩音乐,而且此乐原属宫廷音乐,名叫“十番”。元代始于京、津一带,明清盛行于江、浙,是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新昌十番的出现,可上溯到元大德三年。十番人员代表梅渚镇参加县首届农民文化节闭幕式,在演出中获二等奖,为梅渚镇争得荣誉。如今,新昌十番已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笔记

常闻圣人以雅士居,高贵者善抚琴,琴声雅韵不仅能使心灵和宇宙净化,更能使其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孔圣人就酷爱弹琴,而伯牙和钟子期挥手拨弦,一曲《高山》合和一弦《流水》,印证旷世知音,成就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自此以后,音乐就成了高雅脱俗的代名词。

可这个历经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们新昌却被改写了,有一群终生与泥土打交道的新昌农民会把玩音乐,而且此乐原属宫廷音乐,名叫“十番”。

十番为传统古典民乐合奏,原属宫廷音乐。元代始于京、津一带,明清盛行于江、浙,是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新昌十番的出现,可上溯到元大德三年(1299)。当时新昌石氏第四十五世祖石奕朝,在沃洲山开山建石真人庙(清改称真君殿)。每年一度的真君殿庙会就有十番演出,代代相传,至清道光年间,由黄坛石氏后裔石益铭组建了黄坛“圣莞十番”。

南朝石氏宗谱记载:益铭字经焕,号介山,又称笑农先生,生于1808年卒于1872年。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之一,年轻时常经商于苏杭一带。先生目睹家乡的年轻后生们沉迷于鸦片,因此痛心疾首,一心想挽救这批沦落子弟,却苦于一直想不出好办法。其间,先生恰好偶遇一位从宫廷沦落江湖的歌姬。歌姬善琴艺,精音律。于是先生请歌姬为师,尊为上宾,并请她组建一支十番演奏队,起名“圣莞十番”,由她调教那批原已染上恶习、游手好闲的黄坛子弟,希望他们从此走上正道。十番演奏队组建成功后,黄坛村随时可闻丝竹之声,文明也因此而生矣。

“圣莞”取于论语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一语。意思是孔夫子听了十番演奏也会频频点头,为之莞尔一笑。

“圣莞十番”演奏可分两种形式和两种姿势。形式分“混十番”和“清十番”。“混十番”全团20余人一齐合奏,“清十番”去除横笛、龙管、十星,改为轻音乐器演奏,韵味更为雅致。姿势分坐姿和行姿,上舞台或在庭院多采用坐姿,庙会、排街多为行姿。一边行走,一边演奏,风格各有千秋。

十番全曲由8支曲牌组成:《引子》《尾犯序》《刮古令》《玉芙蓉》《朝天子》《小六字》《锦绣球》《尾声》。古代流传的乐谱都为工尺谱,拗口难念,1978年经马士敏先生翻成简谱,后又经“十番”传承人石菊林多次校正,曲谱比较成熟,锣鼓经也比较直观,有利于学员接受。

十番全曲先中板起鼓,转慢板又转快板,再转慢板结尾,布局合理,顿挫抑扬有序,旋律优美动听。演奏时要求全团人员整齐划一,前六档与后六档融洽得当。行姿演奏时待引子结束后,再缓步而行。曲子根据场合需要可翻覆演奏。(www.xing528.com)

十番乐器配伍分两大类:一为打击乐,由斗鼓、彭鼓、鱼板、双星、朴钹、叫锣6大件组成,俗称前六档。二为管弦乐,由二支横笛、一对洞箫、龙管、凤笙、二胡、中胡、碗胡、四胡、扬琴、十星、琵琶、三弦、银筝等组合,俗称后六档。全乐队约20人。服饰原头戴铜盘帽,身着长衫,现以唐装形式出现。

旧时演奏乐器都作披红挂彩,以增加喜庆气氛,龙管安装龙头并配上闪光电珠,让人感受更多乐趣。

“十番”旨在修身养性,增强人们的文化艺术和品德修养,教育十番子弟做人要有章有节,循规蹈矩,在演奏十番乐章时也规定不许乱加花点,要有板有眼,整齐划一。几经轮回,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圣莞十番”已传到第四代人手中,当时以黄坛文人马士敏、上官保康范文招、范雪生、石晋泰、石升泰为代表的20来人组成队伍,演技已达到一定水准,在新昌几支十番队伍中成为佼佼者。1953年和1957年曾两度参加县文艺会演。北京观摩团与十番人员拍照留念,并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通讯报道。

1978年,因筑长诏水库,作为库区的黄坛需移民,十番人员就星散四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1978年秋,县文化部门邀请散居各地的十番人员城里聚会,提供条件,叫他们回忆曲谱,集中操练,以做抢救式的录音(具体组织者是马士敏先生)。可喜的是县文化部门为他们留下了一张宝贵的照片,为历史留下了可贵的瞬间。

岁月如流,老一辈的十番人员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十番面临灭绝困境。石益铭先生的第五代孙石菊林,义无反顾又挑起了抢救十番的重任,个人投资近万元,购置乐器道具,他的行为感动了尚健在的八位老艺人,他们动员了后起之秀。在2007年1月重新组建十番队伍,在老艺人的协助下,古曲十番原汁原味地又一次响起。同年5月5日和12月9日又在梅渚镇波尔农庄两次集中排练,录音录像,制作成光盘,送出上百张光盘,深深打动了周围群众,令人赞叹不已。

由于原黄坛十番人员大部分已移居梅渚镇,几次十番活动引起梅渚镇党委政府的重视,镇政府出资为十番人员添制服装,助其参加梅渚镇首届农民文化节演出。十番人员代表梅渚镇参加县首届农民文化节闭幕式,在演出中获二等奖,为梅渚镇争得荣誉。如今,新昌十番已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番”的保护和传承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又营造了社会和谐气氛。特具昆腔韵味的十番曲调,能被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演奏出如此水准,实属不易,其格调唤起了老百姓的审美情趣,艺术在农人群体中又一次得到展现。

(刊登于2013年6月25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