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您同时接触过中国和西方的建筑教育,您觉得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以及西方建筑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A:以美国为例,西方更多地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就是conception design,但是实际上他的概念设计在最后生成的深度,有时候是比我们中国要深,换句话说,他一方面强调建筑概念,一方面很脚踏实地。那中国现在有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有缺点,一种就是特别强调基本功,以至于部分教师跟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概念创新,二百六十多个学校里面,有一大部分是这样的;还有一种倾向,通常是排在前面二十多所学校里面的一些所存在的,强调概念设计,而忽略了关于建筑的本体和本源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的训练。这两种倾向都是当前我们中国建筑教育界需要克服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要有很高的视野,一方面要很脚踏实地,但是这种脚踏实地要建立在当代的水准上。
我觉得西方教育整体因为二十世纪没有经历中国这种剧烈的运动和断层,它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体系。但它的变化也挺大,有的学校比较强调对传统建筑更新的研究,有的学校特别强调创新的能力。我觉得从这次作品看来,中西方教育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中国最近这十年已经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还是存在我刚刚说的那些问题,这不光是学生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教育机制的问题,还是大批设计老师本身需要提升的问题。
Q:看过选手们的作品您认为他们中有什么特色或能力是吸引到您的吗?以及有什么普遍存在的缺点吗?
A:总的看完作品,我觉得有以下两个类型,一种类型就是很多学生概念相当棒,他不光概念做得挺好,同时还会把它有效地转化成建筑的空间与形式;第二种类型就是学生本身的建筑修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你从他的模型、平立剖和他的表现都能看出他有很深的工程知识,同时又有美学修养,形式生成方面有超强的能力。我觉得这些学生的作业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中国整体的教学(在学生这个层面)。我一般看设计作品,一是看概念行不行,就是你的建筑概念有没有把握住我们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建筑思潮;另一个就是你有没有很强的空间生成和形式操作能力。
缺点就是普遍来说,我们的作品模仿性还是存在的,不是真正的学生的原创;另外还是出现一些倾向,这种倾向更注重图面的表现,或者是模型的表现,而对建筑内在的场所感,包括建构方面的问题,甚至是对空间的领悟能力,都存在需要改善和优化的地方。
Q:面对目前的行业形势,您认为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态?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素质来应对未来的建筑业?(www.xing528.com)
A:竞争力。第一个是你必须在本科一到三年级期间强调竞争力的意识,第二个还是需要相对宽的基础,就是一旦整个建筑就业的形势遇到大的问题,你能够很快转成相关的行业。我觉得学生一方面建筑的学习要很深,同时自己要有一个宽基础,这样才能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状态。
Q: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也是我们建筑学生的大学长,您在学生时代是不是也参加过一些竞赛?您觉得如今的学生竞赛和过去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A:我们那时候的设计竞赛的机会非常少。现在的学生不光参加竞赛的机会增加了,而且竞赛的形式也丰富了。以前的设计竞赛都会给定一个固定的题目,而且不像“新人赛”,是开放式的,可以去交流的。封闭式竞赛通常给定一个固定的题目,而且选手不能和评委见面,也不知道评委对作品如何点评。新人赛的机制允许学生提供课程设计中的作品,而不是为了新人赛去特别准备,这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二、三年级学习主要是打基础的,到了四、五年级设计作品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时,很多人都会遇到瓶颈期。通过这种竞赛,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学生接受大师点评,对于学生建筑思维的转变是有好处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二、三年级自己的建树还没有完全形成,关注于学习一些技巧。我们学院的学生也有这个问题,他们对于图纸表现手法很好、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会感到羡慕。但是到现在无论是竞赛还是建筑学教育,还是更希望可以去挖掘学生兴趣,就像国外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教你一些技巧和方式方法,而是表现你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挖掘你的潜力。相信这才是竞赛的目的,我觉得很好。
Q:“中国建筑新人赛”将关注点置于“中国”和“新人”。无论是通过这次竞赛还是在竞赛之外,您一定接触到了很多新一代的中国建筑人,您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国外的建筑新人以及前辈们有什么不同?
A:其实中国的学生特别聪明,学什么都特别快,但是可能缺乏一些对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