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提升中国建筑教育水平

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提升中国建筑教育水平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人赛里,如果一个学校参赛作品众多,那就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学校、至少是某几个老师的教学方向。怎样通过这个竞赛提高中国建筑教育的整体水准,不光是老八校,而是全国所有的建筑类学校都能够提升,我觉得新人赛的意义在这。

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提升中国建筑教育水平

过去,最近几年确实是有很大的改变。二十年多年来国内由苏联版本的布扎式建筑教育,也慢慢转变为以现代主义为思考模式的教学。我最近也在作品里看到学生比较多的对空间和生活的个人体验,表现在一些尺度比较小的项目里面,这是以前没有的。整体来说,国内学生的作品完成度都比较高,但显现设计的过程、研究和思辨性,可能没有港大学生那么多。我其实觉得重视结果也是一种优点,英美的教学模式重视过程中概念的发展,作品接近现实的距离是很大的。学习设计时强调过程当然也是重要的,比较容易突破既有的建筑、城市和既有设计系统的框架。现在的建筑教学体系,美国和英国的精英学校是一种,以形式和形式的论述为设计教学和答辩评论的主轴;另一种是欧陆的Technical University,他们的作品有比较强的工程与技术支撑,但好的建筑学校在扎实的基础上还是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性,像苏黎世理工,维也纳米兰理工学院等学校;另外的模式就是日本,他们教学也以务实和精确的工程训练为起点,但也许是开放的社会和文化艺术的普及,让学生自然发展了浓厚的建筑的个人艺术成分,这个是日本建筑的特殊性。日本当下的建筑师也能够将文化传统比较巧妙地反映出来,它的创新常常是一种比较日常、尺度不是那么大的一种生活上的创新。在新人赛里,如果一个学校参赛作品众多,那就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学校、至少是某几个老师的教学方向。我在新人赛作品也能够看到这些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子,不同的老师去不同的地方留学,那他们就带回来不同的东西,学生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这种差异性就很好了。这几年在港大的教育中我也希望在英美模式里引入差异性,因此请了较多欧陆和日本的名建筑师当客座教授教设计课。最终的目的,无论中国内地或香港,中国应该在快速的建筑实践中寻找自己的教育模式,确立建筑本体的价值,而不是跟风抄袭时髦,时尚过了再换到下一个。

Q:在您的作品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合院、地景等,就我的理解来说,体现的是对传统的思考,对于环境、文脉、人们需求的尊重。在新人赛作品的评选中,您是否也会特别关注这些方面在作品中的体现?

A:合院这个形态如果能被大家不断地应用,我觉得是个好事。形态本质上非常简单,就很容易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其实形态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合院形态自然应该也是一种设计方法。这样一种能够把自然和地景带进建筑里的空间模式,我们还可以把它变出或发展成什么新的概念:高密度、大树、地形、城市肌理等,所以我觉得作品里一再出现这个主题是很好的。但在今天这些新人赛作品里面比较少看到对景观,对树利用和融合得比较好的例子,可能是大多数建筑学校都在城市环境里面,所以出的题目也几乎都与城市环境相关。普遍的建筑系的学生对地形生态和景观没那么在乎,课程训练的也不够。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是地质系的,大一的时候会出去看田野,了解什么是地形、山谷,水怎么流,哪些地方土比较多,树怎么长,风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基本的环境与生态的问题。我后来发现建筑系学生一开始就做量体的训练,对地景就关注了解得比较少了。

Q:新人赛面向群体为本科1~3年级学生,属于本科前一阶段,对于这段时间的学习,您有没有一些建议?

A:这个嘛,好好念建筑嘛(笑)。

其实一年级到三年级基础学好应该就可以自己走路发展自己的方向了。一到三年级其实都是空间形式和功能与构造的设计训练,逐渐地涉及问题更复杂,考虑的方面更多,是一个不断在进行操作、加深的训练过程。一年级对空间,对构造和人作了一些了解,到二年级、三年级,知道更多更深的建筑基本概念,年级越高,就越有能力把复杂的事情做得完备、清楚。一到三年级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不过是程度逐渐加深了,所以不是说三年级做很复杂的住宅设计或者说博物馆,你就忘记了一年级时候的基本空间问题。在国内学生的作品中经常容易看到做了复杂的问题以后,建筑就没有了,照顾到逃生梯后最主要的建筑就不见了,这也是建筑教育最难把握的事情。

建议嘛,学生每次设计有自己的老师指导,除了跟老师学习,要把眼界放开多看,但不是跟风。细读现代建筑经典的作品是很重要的,看的时候不要肤浅地只看形式,而是理解空间与结构,还有其所处的社会与环境。(www.xing528.com)

Q:您有很多的设计作品,遍及各个城市。而不少人当下却都在担心建筑业的“衰退”,产生浮躁、失望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如何始终保持着对于建筑学的热情?

A:建筑界冷静下来是一个回归正常的现象,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建设那么多的混凝土构筑物,这是史无前例的,严格来说这是个环境的大灾难。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地球四分之一人口聚集的地方做了这么大幅度的改变,变得大多数人都认不出来自己成长的城市环境了。面对大量投机性的开发,慢慢地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是合理的,未来中国主要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怎么去消化或转化那些不会有人住的高层混凝土盒子。我不希望将来中国建筑师都像意大利建筑师那样没有太多新房子设计,但也不希望人们永无止境地投机消费楼盘。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做的都不是那些商品房或大型建设,也永远可以找到一些边缘的设计去做,就像到村子里参与乡建,在乡下盖房子。我们到了一个时候都应该要想一想下一步建筑应该做什么,自己过去做的事情有没有想错,能不能做得更好,是不是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跑来跑去,而不是把少的一点事情做得比较好。如果说焦躁,那就是焦躁自己有没有进步了。

Q:建筑新人赛与别的专业竞赛不同于“新人”二字,对此,您觉得建筑新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或者说在您的眼中建筑新人赛评选的侧重点在哪里?

A:建筑新人的能力应该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未来的建筑师应该引领世界潮流而不仅是亚洲。怎样通过这个竞赛提高中国建筑教育的整体水准,不光是老八校,而是全国所有的建筑类学校都能够提升,我觉得新人赛的意义在这。学生的功底很重要,功底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设计能力,一个是设计落地的能力,也就是建造的能力,这一点中国明显跟日本或是欧洲是有差距的,所以在我看来就是设计跟建造整体的能力,当然这就要反映未来的建筑跟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建筑跟环境的关联。

Q:您一直从事于建筑教育方面的工作,请问您觉得对于大一到大三这样的建筑新人来说,我们应该学习一些什么?在这个时期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

A:大一到大三,根据教育大纲,主要是基本功的训练,但实际上现在我感觉在这样一个信息互联网时代,学生不仅是要去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怎么去筛选学科里的知识,然后广泛地获得一些复合性的知识,但这个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面强调得比较弱。所以我觉得结合信息互联网时代,从概念层面或者是对建筑的本源的追溯,学生应该更多地去思考这些根本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