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中国建筑新人赛自2012年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光;参赛方式从开始的院校选送到同学自由投稿,参赛数量从200余份增长到近年的600余份,新人赛历经六年已成为国内一项有着广泛影响力的重要赛事。这六年中,有幸作为中国建筑新人赛协调组织者和亚洲建筑新人赛的旁观者,我所经历的几件小事也许可以说明新人赛的特质和她的主旨。
2011年夏,天津,接到东南大学唐芃师姐的电话,邀约选送天大学生作业赴日参加日本新人赛海外组竞图。以课程设计作业参赛的方式,体现了新人赛“日常”的特质。
2012年秋,首尔,第一届亚洲建筑新人赛决赛,尽管获得第一名的作品出自日本参赛学生的设计(图1),但其本国评委却表示了遗憾,他们更为欣赏另一份作业所表现出来的童真与朴拙(图2)。珍视建筑新人的初心,便是新人赛的价值观念。
2013年秋,大阪,第二届亚洲建筑新人赛决赛,投以“奈良美智美术馆”方案唯一一票的张颀老师在说明他的投票理由时,给予了这样的点评——“设计以一种好奇的视角表达了基于儿童尺度考虑的对空间叙事的探索。”(图3)保护“新人”的好奇心,给予他们探索未知的鼓励,成为了新人赛的态度。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www.xing528.com)
图6
在我看来,建筑设计是一个内应外合的过程:所谓内,是指将个人之于生活、艺术、历史等理论学科知识转化为建筑设计与分析的技能,将概念向空间转化的设计过程;所谓外,指对环境真实的分析、对建造真实的理解和对建筑学本体真实的认识。本科1~3年级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基本技能、逐步养成设计思维和理解建筑学学科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在建筑学科理解、建筑设计技能方面的不成熟,一点儿都不会阻碍其“不自量力”地以建筑作为一种媒介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的初心。展示新人的初心其实便是新人赛的意义,这在中国新人赛历年获奖方案中即可窥得一斑,如2012年周正同学(图4)、2013年刘博同学(图5)、2014年袁希程同学(图6)和2015年林雨岚同学的方案(图7)。
这六年中,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各校兢精于教学的师长们所编订设置的设计课程题目和其导引的教学方向。如东南大学朱渊、朱雷两位老师设置的东南大学二年级题目“游船码头”;西建大刘克成老师主持的实验教学团队设置的一年级题目“由茶到室”、二年级题目“西院门小客栈”和三年级题目“10张照片的博物馆”;同济王方戟老师指导的三年级设计“小菜场上的家”和胡滨老师指导的一年级设计“自然中的憩居”;南京大学周凌老师指导的三年级设计“赛珍珠纪念馆”;中国美院王欣老师指导的二年级设计“园宅”。上述几位师长设置的设计题目及其所体现的教学目标,尽管侧重不同、教学路径千差万别,但其实体现了当代建筑教育的多元方向,涵盖了启发的教学、经验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思辨的养成等多层面涵义。
今天的建筑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传授“手法”的“巧言令色”,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设计的技巧及形式语言之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空间操作能力和设计思维逻辑的发展和演进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对于初心之“仁”的表达。如果说“手法”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建筑师作为“匠”之层面的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能力,而由人本之“仁”所引发的“意”便成为了定义建筑师身份的关键。日语中的“意匠”一词,其实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意思。在今天,活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日本青年建筑师,无论藤本壮介、石上纯也还是中村拓志,均始于学生时期的崭露头角,并在其设计实践中坚持了自己在学生时期建立起来的“意”。
历年新人赛获奖同学的方案,在“意”与“匠”两个层面均有较好的表达,表现出的都是以建筑的角度完成的对当下的解读。以这一思考审视建筑教育,不难发现——建筑教育一方面需要完成其作为基本的对于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更有机会完成以建筑为视角和媒介的人本教育。
某种程度上,建筑设计是一种之于真实的他者的想象,他者自然指代的是设计者,而真实则包含了设计需立足真实的场地、满足真实的行为或活动的需要、解决真实的建造问题。当然,如果对建筑真实性进行拓展的话,又可以统论为社会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环境的真实性、技术的真实性和历史的真实性。而想象,则是属于设计者的一种特权:想象以何种态度进行设计的回应、想象以何种姿态对应环境、想象以何种机制组织城市或建筑的功能、想象以何种空间去创造生活、想象以何种结构材料去进行建造。当想象与真实割裂,想象便成为了自我满足的主观臆语,既丧失了其现实性的根基,也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只是希望,今天的同学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职业路途上珍视和发展此时的一点点“仁”之“意”,否则此时的“仁”在彼时也会变成另一种涵义的“巧言令色”了。
图7
图8
最后,感谢唐芃师姐和东南大学的志愿者同学们这些年为组织新人赛于酷暑中所付出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