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eminar的起源与发展
Seminar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哈勒大学和哥根廷大学。当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且为了摆脱宗教的影响,恢复科学的地位,本着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原则,哈勒大学和哥根廷大学创立了以学术报告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便是Seminar在德国的萌芽。1732年,盖斯纳(J.M Gesner)在哥根廷大学将Seminar首先运用在语言学教学方面;1737年,在哥根廷大学创立第一个哲学讨论班,标志着Seminar学习方式引入大学课堂。18世纪中叶,魏丁堡、爱尔兰根、哈勒等大学也引入了这种学习方式。但此时的Seminar教学并不是现在的Seminar教学,当时这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主要讨论已有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没有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来探索新领域的功能。
直到1809年,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才正式使用了“Seminar”一词,而Seminar教学最符合柏林大学学术自由,坚持走科教路线,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目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Seminar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效仿,亦证明了Seminar教学的优越性。时至今日,Seminar教学仍然被欧美诸多高校广泛使用。20世纪以前的英国大学,依然沿用讲授制、导师制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因为当时的英国有着极其严格的考试制度,而Seminar教学却用开放性的研究和讨论论文作为教学成效的评价方式,与英国习惯不同。随着Seminar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作用的日愈显现,Seminar教学法才逐渐被英国学者及英国高校所接受。
在中国,Seminar教学法有两次推广和普及的高潮。第一次是蔡元培先生自莱比锡大学回国后,他深感当时德国高校所使用的Seminar教学法具有领先时代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他便将Seminar教学法第一次在中国进行了尝试,并且音译为“席明纳”,在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家们把Seminar教学法带到中国,在中国高校中盛行一时。
2.Seminar概念与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教授法一直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固然,对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而言,教授法是最具效率的教学方法,其旨在以最高的效率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最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学生容易对知识的由来不求甚解,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而现在,教育研究者们发现,要发展国家的科技水平,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该理念提倡学会学习,不断学习,跨学科学习,互动学习。
Seminar教学就是典型的打破灌输式教育,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Seminar教学就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老师事先布置课题,学生自行进行大量的研究,然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作用。Seminar教学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征:
①稳定性:虽不同于灌输式教学,但Seminar教学也具有权威稳定性。虽然西方学校中自由度很高,学生有自主听课的权利,但是对于安排的课程也是必须参加的。
②规范性:从选题到行课到最后的考核,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整个行课过程形散而意不散,自由而严格,但对学生的管理并不存在风险。
③灵活性:研讨主题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灵活选择,还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开设一些特别的专题或学术讲座。
④互动性:传授式教学的问答旨在强化知识,表现在对已经讲授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复述,实际并不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只是一种单向的互动。而Seminar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向的,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不再是复述已有的知识,而是探讨知识,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区别。
3.Seminar学习者分析
Seminar教学多用于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当中,而在基础教育中还少有普及,其原因和学习者特征不无关系。Seminar教学虽有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思考能力等作用,但开展Seminar教学对学生本身的要求要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其一,Seminar学习者需要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就算不做课前准备,在课堂上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在Seminar教学中,学习者必须提前对当日授课之课题先作了解,充分学习,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才能起到Seminar教学的作用。
其二,Seminar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功底。Seminar教学主要在于就某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以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知识。这也要求Seminar学习者已经具备部分知识,对讨论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而不是让学习者从头开始学习。这也是Seminar教学多用于高等教育而少用于基础教育的原因。
其三,Seminar学习者需要有整理知识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在教学前会有教学大纲或教学案例,将知识点统筹归纳、一一道来。在Seminar学习中,学习者和教师都会就某一论点进行交流和讨论,如何将所有参与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将知识从中提炼升华,需要学习者具备相应的能力。学习过后,还需要学习者进一步整理知识框架,且不同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收获,所记录的笔记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一种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手法。
4.Seminar教学的开展方法
Seminar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案详尽。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和5个步骤,其中宏观的两部分主要包含概要式讲述阶段和专题研究阶段。
概要式讲述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科的历史形成脉络,学科发展前景,当前发展状况等,并归纳总结该学科主要的学派理论及代表人物观点。经过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基本梳理,为Seminar提供理论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为课程选定专题,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翔实而具体的主题,以供学习者参考。
专题研究阶段是Seminar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根据每次研究的主题,然后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相关专题,在课前对研究内容进行准备,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发放给其他参与人。到了课堂上,Seminar教学流程主要分为5个步骤。
第一步是主持人概要介绍,在主讲人开始汇报之前,主持人先对本次课堂的专题进行基本介绍,但在介绍中应该避免先入为主,妨碍学生的自由思想和发散思维。
第二步是主题报告宣讲,专题报告宣讲人在进行报告之前,应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对所要讲述的主题有一定的看法和了解。进行报告时,主讲人可以对自己报告中的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包括但不限于研究进展、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
第三步是学术评述阶段,在宣讲人宣讲完所准备的内容之后,教师针对其宣讲内容进行点评、补充或质疑等。
第四步是辩论与交流阶段,在教师进行点评后,其他参与者针对宣讲人的讲述,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补充等,宣讲人针对他人的提问进行解释或辩驳。这个环节是Seminar的中心环节,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交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所探讨观点的理解。
第五步是专题点评与总结阶段,主持人针对本次Seminar课堂进行总结与点评,不仅需要对宣讲人的报告进行点评,还应该对参与者的表现进行点评。在点评时除了要指出学生在逻辑上的错误外,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指明其进步的方向。最后,教师还需要对下一次Seminar课程提出新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