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赛事为引领,培养创新意识
以研究生创新创业赛事为引领,设立校级的科技文化节,提升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开办创业沙龙等活动,搭建研究生之间以及研究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研究生转变传统观念,邀请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为研究生开讲座,大力宣传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帮助高校工科研究生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形势与发展,转变传统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2.强化制度建设,完善评价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比如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管理监督制度等,把师生的主要精力和教育资源引导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去。改革完善质量评价机制,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把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都纳入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平等、开放合作的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在学术管理、资源配置、人才选用等方面形成更加积极有效的运行机制,使研究生有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使浮躁之风和学术不端行为没有生存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环境。
3.创造开放式学术环境
进行创新实践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研究生能够持续进行创新实践行为的精神动力。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仅依靠自身独特个性的发展,还需要外界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开放的学术氛围。学校应突破阶层壁垒,树立学术上人人平等的理念,赋予研究生更多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研究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意识,既要敢于批判,也要积极批判,还要合理批判,不要被传统思维的桎梏所限制,在思想上不断创新,在研究中不断开拓新领域。高校需要开放、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是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应然状态,在“开放、竞争、求新、求异”的整体氛围中,研究生在科研、学术研究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www.xing528.com)
4.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
虽然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名义上也采用导师课题小组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模式约束,最终结果仍演变成为单一导师制。这种模式造成导师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研究生只需要按导师安排好的步骤去执行即可。经历这种固化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往往缺乏独立性思考,在今后的科研和学术上很难摆脱导师的原有思路,难以激发研究生自身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并有效地提高其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生导师自身的治学态度与科研水平对研究生科研意识和习惯产生重大影响。一支道德水准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强的导师队伍,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促进师生的交流,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或者主动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汲取到来自不同导师的各方面优势,促进多种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从而实现研究生博采众家所长,也有利于导师从不同角度考察研究生的专长与个性特征,能够因材施教,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及时调整指导方式。
5.完善奖助保障与激励体系,强化价值塑造和目标导向
通过“助、奖、挣”途径,大幅提高优秀研究生的待遇。学校在完善国家奖助金制度基础上,重点在研究生“奖”和“挣”的待遇上下功夫,引导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科研,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如改革研究生荣誉和成果评价体系,发挥各类育人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软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碰撞,大力激发研究生学术志趣、创新灵感和创新动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行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