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生创新教育不仅对研究生坚持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还在一些具体的领域实现一定的弹性,为研究生的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宽严结合,即在学术标准培养目标和培养原则方面严格要求,在有利于创新的领域和环节可以灵活处理。如在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允许研究生长期请假外出进行科研调查甚至休学;允许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自由选择和更换导师以利于导师的因材施教;鼓励研究生有个人独立创见;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鼓励研究生兼职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等。德国研究生培养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兴趣的尊重上,并要求选题必须自选。另外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美、德、日对研究生入学都比较宽松,但对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的授予却十分严格,如德国研究生一旦选题报告两次不通过,就永久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该专业就读博士资格的权利,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虽然也体现了宽严结合的管理原则,但对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环节管得过严,如论文的发表、导师的指定、专业的更换等;而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却缺乏必要约束,又失之过松。还有我国大多数研究生培养机构不鼓励研究生兼职,认为这会影响学术创新;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听得少,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之激烈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但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却看重发表论文数量和学分完成情况等表面的可操作性指标,对涉及创新的学位论文答辩程序上很严格,实际要求很低,论文答辩在我国较为宽松容易通过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尽管不少机构开始实行论文盲审制度,但由于利益相关性问题,盲审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制度。(www.xing528.com)
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围绕创新这个主题重新设计和改进现有制度,体现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总之,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与世界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当前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而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是实现这一国策的基础,积极吸收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改革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