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在坚持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从整体上看,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以教授为核心的集体培养制度
日本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单位实际上是大学院下的研究科,类似于我国的学科门类或专业。研究科的实体是由教授命名的研究室,一个研究室就是一个学科研究和教学团队。研究室的基本结构是“教授+副教授+助手”,然后有一群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四年级的大学生。这样,博士生、硕士生和大学生实际上就是研究团队的主力。而教授作为研究室的领导人,其权限相当大,不仅掌控助教、讲师的聘任,还拥有录取研究生和自主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利。所以,日本的教授就是类似于我国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其学术水平将直接关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日本研究室的教授并非一个,所以日本的研究生也是采用以教授为核心的集体培养制度。
(2)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综合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后,非常重视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一方面,日本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其基础学科学时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重视跨学科学习。为了推动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跨学科学习,日本也像欧美一样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与本学科相关的课程。同时,日本也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学习课程,学分可以相互承认,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聘请校外或国外教授担任指导教师。
(3)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为了适应全球化需求,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教育话语权,日本政府纷纷建立专门针对国外留学生的“国际大学”,国际大学开设国际流行的课程和专业,采用英语教学。
(4)施行弹性学制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日本政府增加学制的弹性。日本政府规定,硕士修业年限标准为2年,成绩优异者,可在1年内完成;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标准为5年,最短可以在3年完成;允许本科三年级的优秀学生提前免试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允许本科毕业后具有2年以上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经历者攻读博士生课程;允许在读硕士研究生直接进入博士生后期课程。
(5)培养目标多样化
日本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三类人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产业界急需的开发型人才,地区企事业职业化高层次专业人才。日本在改革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设立了新兴研究科,向老人和其他成人开放研究生教育,增加职业技术型硕士学位等。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需求,日本研究生培养机构与时俱进,主动从组织方式上作出了适应性的变革。目前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传统大学研究生院、独立研究科(或专攻)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大学、合作研究生院、协作研究生院、研究生院重点化、职业研究生院(日文称“专门职业大学院”)等。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促进学校特色化办学,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研究生院大学还是独立研究科,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化与学科领域的前沿化,即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综合学科、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的趋势,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日本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适应了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合作教育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资源不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6)施行研究生收费制
日本研究生教育与德国不同,所有学校都要收费。但是学费的标准相对较低。据日本文部省1994年的一次调查,日本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平均为45.8万日元/年,博士生为37.9万日元/年,本科生为77.2万日元/年(注:日本私立大学的学费比较高,国立和公立大学相对比较低)。这样的收费标准日本绝大多数学生和家庭都可以承受,何况绝大多数高校和企业都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从事兼职。为了鼓励日本大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日本政府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如果学生能够获得奖学金,在足额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之后,还会略有盈余,而且获奖学金的比例比较高,日本大学的研究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比例,硕士生为45.3%,博士生为62.9%。因此,尽管日本研究生教育收费,但是标准相对而言并不高。收费制度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客观上促使了研究生的学习动力,由于收费合理,再加上完备的学生资助制度作支撑,日本的研究生收费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7)以知识创新为龙头,研究与教育同步提升
日本的大学本身就是教育与科研一体化的实体机构,在组织上具有实现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在“科技创新立国”的背景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知识创新为龙头,科研与教学同步发展的良性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www.xing528.com)
2.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
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第一,日本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执行“科技创新立国”的重要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第二,日本研究生培养是典型的教育与研究合一制。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以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指导集体,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体培养制。培养机构以知识创新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日本研究生培养重视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化,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非常明确。第四,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充满灵活性,无论是学制和研究生组织形式,还是研究生培养类型,都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在制度上有利于发挥各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潜力。第五,日本研究生实行全收费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资助制度,从财政制度上形成了研究生创新的激励机制。第六,日本研究生教育重视国际化。
3.日本:“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下的多样化模式
二战后的美苏两级对抗背景下,日本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技术立国”战略,利用了美欧等国家“联日抗苏”的政治需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从而获取“后发优势”。但是,这也给日本的研究生教育造成了“工业替代大学、技术优先科学”的后果。特别是冷战后,经济竞争的全球化趋势使世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日本廉价获取先进技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加上韩国、新加坡、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发展迅猛,这使日本反思“缺乏原始创新”的弊端,开始将“技术立国”战略调整为“科技创新立国”,以期实现国家从“模仿”向“创新”转向。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被纳入“科技创新立国”体系。
(1)重建研究生教育理念
在“技术立国”的理念下,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心在本科层次,研究生教育仅是职业性技术的深化,在“科技创新立国”成为新国家战略之后,日本的高等教育重心开始向研究生教育转移,并开始建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与“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学术型与创新型的综合顶尖人才。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强调的不仅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发展,更是要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认为“以广博知识为基础的高度专业性”是卓越科学家创造力的本源,如果要开拓新领域和挑战前沿,就需要将其他领域的最新知识融合在一起,如果研究者在某一领域虽然具有他人无法超越的知识水平,但是过于封闭于此领域,也很难有创新;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在复合领域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才是顶级的研究人才。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强调了多样化的知识储备。
(2)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在新颖的教育理念下,日本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注重充实或增加专业教育、增强综合知识能力。在课程和学科专业方面增设了新兴领域,促进知识更新,如“生命科学”“人际科学”“地域文化”“材料科学”等,还改造与合并了原有的部分学科,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学科更有综合性,如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的12个学科改组合并为“生产工程学”、“物质工程学”、“建设工程学”和“电子情报工程学”等4个学科,每个学科中还设立了若干个“大讲座”。大学还鼓励和推动研究生的宽基础和跨学科学习,鼓励他们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课程改革适应了日本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综合思维与实践技能的层次。
为了更好地打破学术领域的壁垒,培养学生宽广的科学视野、较强的创造力、丰富的学识,日本创办了一批新型研究生院,为知识的融合提供组织保障。如高能物理所、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就是七所国立大学在依托原学校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的多学科与跨学科性质的研究组织。还建立了以尖端科技开发为重点的新型综合性的研究生院,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综合化运用,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注重在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
除60%左右的基础课以外,日本研究生的课程主要以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主,教授会介绍课题的应用前景、自己的研究经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难点,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启发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方法、研究精神会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正是如此,这种课程没有教材的束缚,而是以教师讲义、论文等形式作为授课材料。这些课程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功课”,先理解一些概念或者基础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与讨论逐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课后提交自己的讨论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或者结合期末的总报告给出学生的课程成绩,并且绝大多数的教师会严格审查学生的报告,依据报告的创新性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日本的大学就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研究生对问题的研判能力,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尽早进入课题研究环节。
(4)以“官产学研联合”机制推动研究生创新
日本借鉴了德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官产学研联合”机制来推动研究生创新。日本政府主导日本企业充分利用大学雄厚的科研队伍,特别是研究生队伍来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既增强了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又提升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这种模式从客观上推动了研究生的创新力发展。
“官产学研联合”的创新推动机制包括了六种有效的制度:第一,共同研究制度,即企业提供经费,大学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第二,委托研究制度,即社会提供经费委托大学进行课题研究;第三,委托培训制度,即企业提供经费委托大学进行人员培训;第四,捐赠奖学金制度,企业在大学设定奖学金;第五,捐赠讲座、研究室制度;第六,共建研究中心制度等。这些制度为研究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研究生直接参与生产科研的实践中,不但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