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县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两个重要文件,及时统一各级干部对农业的认识,开展调查研究,大胆试点,拉开全县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序幕。通过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搞活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全县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农田基本建设 自1981年起,以坡改梯为主的农田基建改变集体会战的做法,连片工程由村统一施工,零星田块户自为战,由国家每亩补助材料费30元。1982年全县4000多农户在责任地上打垱造田1800多亩。截至1985年,全县坡改梯7.9万亩,筑茶梯1.33万亩,平整土地1.34万亩,治理冷浸田1.53万亩、冬泡田0.71万亩,分别占应治理的51%和57.5%;全县挖凿排洪沟351条、22.1万米,共有1.4万亩农田受益,疏通天坑850个,受益1.94万亩; 筑河堤12处、3.4万米;维修堤垱23处、1.8万米,保田1.9万亩。到1985年,全县整修新开引水渠204条、216.8万米,引水量达1360万立方米。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100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92万元;投工4806万个,完成土方4040万立方米、石方2184万立方米、混凝土1.63万立方米;全县旱田保收面积9万亩,排洪面积3.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2万亩。
生产责任制 1979年初,县委着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同年4月,升子坪公社党委书记孔凡靖带领一班人,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敢冒风险,在宜昌地区率先试行“包产到户,联户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责任制保证了农民生产经营上的自主权,克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弊端,受到农民普遍欢迎。1980年春,县委召开农村试点工作座谈会,交流试点经验,大胆探索,在农村逐步推行包工到组、包产到户等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0月,贯彻中央75号文件,在全县普遍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破除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年底,全县有400多个生产队由评工分、定额管理转为包工包产、联产计酬; 907个生产队转为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52.6%。有1020个生产队改进社员口粮分配办法,实行“老小病残依人定量,劳力按劳分配”。同时,落实社员“两地一山”(自留地、饲料地、自留山)政策。(www.xing528.com)
1981年2月到8月,在取得试点经验基础上,县委先后制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五峰县人民公社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实施细则》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县内农业生产责任制由联产到组发展为联产到劳,由部分联产发展为全部联产。并推行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按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时称“四专一联”责任制。贯彻中发〔1981〕13号文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全县建用材林基地90万亩、生漆基地8.4万亩、茶叶基地4.7万亩。大力发展白肋烟、桑蚕和其他土特产品经济作物,当年仅白肋烟、油茶籽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元。1982年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扶持专业户、重点户204户,组织多种形式经济联合体,鼓励社员利用房前屋后和闲散地辟建小漆园、小桑园、小药园、小竹园、小茶园(“五小园”),在全县开展“人均收入300元的公社、400元的大队、500元的生产队”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贯彻中央〔1983〕1号文件精神,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重点抓签订承包合同,发展“两户一联”。1984年,重点抓调整产品结构,延长土地承包期,发展商品生产和支持专业户,使集约化经营、开发性生产变为群众的自发行动。全县各类专业户2000多户,占总农户的4.5%,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5%。1987年,全县965个大队实行大包干,其余大队实行联产到劳,包干分配。1.7万多户兴建“五小园”、3.6万余亩,涌现各种专业户1376户、重点户8337个、经济联合体760多个,全县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