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十年“内乱”。与全国一样,在“文革”和历次运动中,五峰县积累下大量积重难返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五峰县委在深入开展“揭、批、查”运动的同时,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国民经济恢复建设之中。
工业、交通的恢复和发展 全县干部群众排除干扰、抵制破坏、克服困难,使工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1976年,五峰县社队企业391个、6970人,比上年增加260个、4990人,公社、大队一级基本都有加工厂、农科所、茶场、林场、养猪场,年总产值260万元,同比增加3倍多;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1.57万马力,同比增长19%,制茶、脱粒和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1976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余万元,是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的近5倍,实现利润近40万元,为1965年的1.7倍。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职工精神大振,焕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县委从抓工业学大庆入手,学习大庆人“三老、四严”作风,加强企业管理,推广工业战线先进典型,从而使全县的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7年3月初,在全县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个人)代表会上,县委表彰38个先进集体、135名先进个人,树立县公路段、渔洋关农具厂、湾潭公社林业站等3面学大庆红旗,伍家贵、卢长奎、刘绍先、赵先太等4名学大庆标兵。经过一年整顿和改进,面对原材料严重不足和缺煤少电的困难,五峰工业战线克难攻坚,取得显著成绩,是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69.54万元,同比增长16.4%,是1965年的3.61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5年的7.3%上升到22.1%;完成利润83.23万元,是上年的2.53倍;主要产品合格率86%至98%;社队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2%;实现产值、劳动生产率、利润、产品品种和质量五增并超历史。全县公社、大队两级开办企业371个、从业6973人,其中农林牧渔场107个,工业、手工业250个,运输业4个,建筑业9个,饮食服务业1个,年总产值260.30万元。县社办企业管理科狠抓流通渠道建设,逐步建立乡镇企业供销机构,为乡镇企业发展开创新路。年内实现电报传真和县城内电话自动化;在工农业生产中,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良76项。
县公路段职工253人(1977年统计),分布在全县15个公社、1条干线、6条支线,海拔500至1800米的高山峡谷中,列养里程295公里。1976年创办大庆式企业,县公路段提前两个月完成各项任务,好路里程达275.6公里,创历史最好水平,百分之百完成油路铺筑计划,完成老路改造52公里,出勤率和出工率均超过3%,而养路成本下降3%。1977年2月,在宜昌地区工业学大庆“双先”代表大会上,五峰县公路段被表彰为宜昌地区学大庆10面红旗之一。在1977年、1978年2月底或3月初召开的全县工业学大庆“双先”代表大会上,县委表彰县公路段为全县的三面学大庆红旗之一;1978年底,县公路段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经过两年整顿和恢复,全县工交企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恢复“文革”前的经济协作关系,试行计件工资制与奖金制,建立正常的生产与工作秩序,取得可喜成绩。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农机、发电量、水泥、煤炭、电石等主要产品产量,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是年,全县公路里程465公里(其中乡村公路140.80公里),桥梁54座1342千米(公里),隧道3处502米,15个公社的126个大队通公路,占大队总数的51.60%。全县小水电142处、装机容量5100多千瓦。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1976年12月,为贯彻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县委召开3200人参加的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两次10万人收听的广播大会、公社党委书记和局(科)长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普及大寨县的意义及昔阳建成大寨县的经验。层层宣传,层层贯彻,掀起农业生产高潮:全县农田基本建设上劳力8200多人,板田翻耕10万余亩,洋芋播种1.63万多亩,比上年同期增加7000余亩,施肥80%。是年,全县农业生产大丰收,粮食总产1.09亿斤,同比增长15%,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同比增长28%;油料129万斤;茶叶面积4.34万亩,产量142万斤、同比增长8%,创历史最好水平;年末生猪存栏8.83万头,同比增加12%;药材、白肋烟等农副产品也多过往年;社员人均分配年收入由上年的53元增至61元。是年,全县累计修建全长6.15万米的暗拱、河堤和引水渠,新建基本良田6100亩,建成或正在建设的茶叶、生漆、杉木林、山棕、药材等多种经济基地250多个近60万亩;全县“两杂”制种和示范基地面积12万多亩,比上年多1倍;农业机械总动力1.15万马力,比1967年的231马力增长近50倍,有脱粒、加工、制粉、制茶、榨油、粉碎、铡草、运输、推土、耕地、提灌、锯木等10多项机械作业。
全县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51亿斤,超历史最高水平22%,同比增产26%,16个公社244个大队社社增产、队队丰收;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由上年的1070万斤增至1303万斤。多种经济除茶叶等少数品种因灾减产外,油料、药材、桐木、漆子、核桃等均大获丰收:其中油料总产212.4万斤,同比增产65%,创历史最好水平,基本摘掉五峰缺油帽,向国家提供的商品食油由上年8.18万斤增至14万斤。年末全县生猪存栏9.7万头,同比增长7%。全县农副业总收入2047万元,同比增长19%;农民人均年分配收入71元,同比增加10元。全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7%。全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商品零售总额和收购总数同比增长14%以上。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某些错误做法,在农业生产恢复发展中出现新的冒进,延缓了全县农业生产恢复速度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www.xing528.com)
科教文化事业的恢复和振兴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结束自1966年以来停止“高考”的历史。随即,在全县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区)批准”的招生办法,组织考生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该年全县报考大专考生895人,初选上线13人;报考中专3003人,初选上线53人。10月在全县教育战线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表彰先进个人118名和先进单位31个。
1978年11月,在全县科学技术大会上,讨论制定未来8年五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部署抓紧落实的措施。大会表彰全县科研先进单位47个和科研先进工作者53名。在成立五峰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同时,建立农业、茶叶、林业、洋芋良种、农机具和微生物6个专门科研单位,时有中专以上科技人员5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240多人,另有以工农兵为骨干的群众性科学实验队伍5000人,并且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全面落实党的文艺政策,五峰文化事业重获新生,像五峰传统的吹打乐、柳子戏、跳丧舞、玩狮子、龙灯、采莲船等民间文艺得以恢复;业余创作出现转机,一批本土作者创作或演出的吹锣鼓《铜锣声声》、南曲《贺龙三进渔洋关》,诗歌《新民歌一束》《板车赋》《公社书记打头雁》《戴花要戴大寨花》等先后在湖北省、宜昌地区及书报刊发表或获奖。
29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五峰革命老区人民初步建成县一级国民经济体系,“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得到改变。兴办工业企业,从1949年零起步发展到1978年过百家,已形成农机、发电、水泥、煤炭、建材、矿产等6大产业,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66.5万元,首破千万元。交通运输从无到有,至1978年通车里程465公里;拥有各类汽车298辆,4个区开通客运班车。全县商户从46家私营增至1978年的300多家,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商业为辅的商业网络体系。
在29年里,老区人民坚持抓农、林、牧、副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喜人。坡改梯、改河造田、平整土地,修建河堤和引水渠,使全县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5万多亩;“两杂”示范面积达到17万余亩。至1978年底,全县新建基本农田9100余亩、茶梯1700多亩、林梯1.5万亩、其他多种经营基地1.2万亩;全县苞谷“两杂”示范面积17万余亩,同比增长30%,苞谷、洋芋、小麦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杂交化;发展旱地绿肥2万多亩,并尝试喷灌技术。林业持续发展:兴办北风垭、大花坪、壶瓶山、后河等国营林场;植树造林97万亩、封山育林230万亩;建成茶叶、生漆、杉木林、山棕、药材等多种经济基地250多个共60万亩,其中茶叶4.34万亩,比1949年增长近4倍。截至1978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2047万元,比1949年增长412倍。
科教文卫等事业不断进步,老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相应提高。到1978年,全县小学438所、初中37所、高中15所、农业学校和师范各1所,小学、中学分别比1949年增长4倍、25倍;解放初期经过8年扫盲,全县5万多人脱盲,基本扫除中青年文盲。山区文化事业从萌芽到兴旺。至1978年,五峰城乡建起县广播站1所、村广播室60个,全县装有广播喇叭3.62万只,其中入户3.57万只;建起电视差转站2处,全县黑白电视机25台;设立文化馆2所、文化站3个,剧团1个,图书室252个,书店或图书销售点83家,电影队18个、影院2座,文物管理所1家;从业200余人,尽可能适应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到1978年,全县医疗机构25个、医务人员707人、病床340张,机构和医务人员分别比1949年增长24倍、近9倍;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赤脚医生”遍及城乡,方便群众就医,防疫体系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