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十年,山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被“样板戏”和语录歌所代替。文化工作机构恢复后,坚持“二为”方针,繁荣发展全县群众文化事业。1973年12月至1974年元月,县文化部门精心组织,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峰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业余文艺会演,全县机关、学校、企事业和社、队有91个单位、1059人参演。1975年业余文艺宣传队发展到233个。1976年后,文艺战线“左”的影响得到清理,电影、戏剧逐步开禁。
“文革”初期,县内教学秩序混乱,教学工作陷于停顿,学校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闹革命”,中学生停课破“四旧”,开展县内县外“大串联”。1967年,全县小学及部分中学“复课闹革命”。次年实行开门办学,由贫下中农、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管理学校,文化课业大削弱。1970年,遵照毛泽东“小学附设初中班是个好办法”的指示,于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由小学教师教初中。至1971年,全县小学附设初中班48所,初中增至49所、高中9所。1976年上半年,全县大办“五·七”教育网,大队普及初中,小队普及完小。全县小学增至726所、1693班,学生33148人,初中增至75所、272班、学生9485人,教职工696人(其中民办教师173人);高中18所,58班、学生2778人,教职工117人。全县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35%,教育结构失调,教育质量低下。1971年至1976年,全县学校民建公助,将国家所拨维修资金重点用于维修农村中小学危房,教学条件有所改善。
1966年至1969年,五峰有县广播站1个、区广播放大站2个,扩音机9台,功率2950瓦,357个生产队通广播。1970年8月,全县实现队队通广播,湖北省广播系统在五峰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县广播站被评为全省普及农村有线广播网先进单位。至此全县社、队大办广播。1971年全县架设广播线路8000公里,安装喇叭3.65万只,广播入户率98%。区广播放大站增至8个,扩大机增至11台。1975年12月撤区并社后,县广播系统“合站并网”,至1977年,全县公社放大站11个,喇叭总数8.89万只。1975年7月1日,五峰第一座电视差转站在海拔1777米的城关镇风光大队狮子山建成,发射功率10瓦,覆盖县城周边85个大队。1976年,全县黑白电视机由4台增至25台。1977年7月社会集资在渔洋关黄连山修建第二座电视差转站,解决五峰最大集镇渔洋关城乡居民电视收看难题。(www.xing528.com)
1971年恢复县体委,体育事业开始起步。1972年在县第一中学开办业余体校。1977年,县内业余体校增至2所,有学员158人、教练员8名。20世纪70年代,全县中小学每年举行一至二次学校体育运动会。1976年7月16日,为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16周年,县体委在渔洋关举行有500余人(包括职工)参加的游泳竞赛,盛况空前,观众超过3000人。1972年组队参加宜昌地区乒乓球比赛,五峰获少年组男子团体第三名、少年组女子团体第二名;1973年8月组队参加地区乒乓球比赛,五峰获男子团体第三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