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水横贯南京主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织,既是哺育南京城的母亲河,也是见证这座十朝古都兴衰变迁的岁月老人。
外秦淮河从东水关沿着城墙向外向西而去,最终汇入滚滚长江。内秦淮河则缓缓穿过小桥流水人家。
内外秦淮,各自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秦淮河水在城内向东南向而去,在桃叶渡形成了一个三叉水格局。从东水关而来的是秦淮河水,从桃叶渡向西而去。桃叶渡的左边则是清溪水,水面上这座桥就叫“淮清桥”。
淮清桥
桃叶渡
桃叶渡两岸同心锁
桃叶渡是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渡口,之前叫做“南浦渡”,后来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而使得桃叶之名盛名流芳。
王献之不仅翰墨青史留名,他的爱情故事更是为后世所推崇。据说,王献之的一生只写过三首诗,而这三首诗都是和一个名叫桃叶的女孩子有关。然而在当时,这段爱情故事并未如今天这般为世人推崇。而是在200年之后,陈朝人书写的《古今乐录》中收录了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及诗歌,才使得桃叶渡的故事风靡江南。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济沧说:“《古今乐录》里面就谈到这个《桃叶歌》,说这是王献之对自己的一个爱妾所留下来的篇章诗歌,是源于笃爱,完全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纯爱,一种爱慕、相思之情,写下了这首《桃叶歌》。这个是过了两百年之后,陈朝的人写的这个按语,但是事实是什么样子的呢?完全没有证据。”
在《古今乐录》中,桃叶被称为王献之的小妾,但事实到底怎样,如今已难以考证,不论是确有其人,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最终化为了一段佳话。
李济沧说:“王献之这个人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不大可能在和自己妻子郗道茂关系那么好的情况下去娶一个小妾,这个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的推测是这个桃叶大概是在他和郗道茂结婚之前,也就是他少年时期,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时候,当时古人这个时候也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可能一个什么样的因缘和桃叶认识了,而且年龄都非常小。”
王献之住在秦淮河旁的乌衣巷。桃叶渡就是王献之接送桃叶的地方。为了表达对桃叶的爱情和思念,王献之写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也是桃叶渡名称的由来。
李济沧说:“至于这个桃叶她是为什么去渡河到秦淮河那边去,现在完全不知道,也许她是自己的父母亲在那边要过去看一看,这样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王献之因为比较心疼她,两个人演绎了一场‘星月童话’样的爱情,我觉得王献之那时候还是比较年少的时候。”
在这首《桃叶歌》中,分明透露出桃叶对渡江的担忧,可如今但凡去过桃叶渡的人,着实难以把它和“危险”二字联系起来,莫非当年只是桃叶向意中人撒娇?
贺云翱说:“实际上古代的秦淮河,六朝的秦淮河,有一百多米宽。我在过去写书的时候专门计算过,有133米宽,那就是当时的秦淮河实际上是很宽的,在六朝。”
薛冰说:“如果在正在刮风的时候,本来水就很大,再加上刮风,那么真的是很危险。”
宋朝以后,虽然秦淮河变窄,但桃叶渡依旧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桃叶临流”也成为历代文人热衷于描述的景点。如今,桃叶渡遗址以西、秦淮河边建成了长达三百米的石碑长廊,沿长廊可至桃叶渡文化广场。一路行来,既可凭栏观赏秦淮河中荡漾的游船、画舫,又可欣赏镌刻在石壁上的郑板桥、吴敬梓等名人题写的赞美桃叶渡的诗词,古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内秦淮河历来喧嚣热闹、英才聚集,因此与人文相关的景点很多,自古以来有“来燕名堂”“乌衣照晚”“长桥选妓”“杏村沽酒”“青溪九曲”等等。
而有一些景色,虽未写入八景、四十景,但确实也是内秦淮河沿线令人向往的风光。桃叶渡再向前不远,就是著名的内秦淮河南岸,矗立有一面雕有“双龙戏珠”的青瓦红墙。墙壁顶上置盖圆筒小青瓦,四角上翘;红墙中间盘踞着两条金色长龙,栩栩如生。这就是夫子庙学宫前的照壁。传统建筑中,照壁不仅对建筑整体起到装饰作用,也在视觉上把内室与外界隔开,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www.xing528.com)
直到目前,全国各地仍留存下来不少照壁,而我身后的这处照壁,也许算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处了。早在东晋咸康三年(337),夫子庙就成为知名学府,同时便有了这处照壁。而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朝廷把国子监设在这里,夫子庙照壁也进一步扩大。后来到了明万历三年(1575),才修建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照壁。现在,四百多年过去了,虽然经过了风雨侵袭、雷电摧拉,但是这一处照壁仍然屹立不倒。
古桃叶渡
夫子庙大照壁
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读书的学宫前多有泮池,泮池多是由人工挖成的半圆形,也称月牙池,里面存有一池死水。而夫子庙与其照壁之间的泮池却用了内秦淮河的天然活水,日夜流淌。尤为奇特的是,整个秦淮河是110公里长,而照壁恰巧就是110米。不知这是巧合呢,还是其中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神秘关联?但无论照壁的大小,还是泮池的规模,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贺云翱说:“我在全国跑了很多古代建筑的区域,也看到很多照壁,说真的,110米的照壁还真没见过第二座。它这个泮池利用的是秦淮河的一段河道,河道的这个地方是很宽的,所以如果建小的话,可能跟巨大的泮池也不相匹配,所以我觉得整个这一块的规划、测度和它整个的设计和工程建设,天造地设。”
大照壁、泮池、秦淮河水、“天下文枢”牌坊、夫子庙、大成殿广场,这一中轴线共同构成了十里秦淮风光带中最繁华的地带,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入夜之后,这里依旧人声鼎沸,偶尔有音乐飘过,人们沉浸其中,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夫子庙大照壁“双龙戏珠”图案
相对于内秦淮的婉约,外秦淮的风景则是波澜壮阔。
曾经有一首诗“带火”了两处金陵胜景,这便是诗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中描述的白鹭洲位于秦淮河口西面,是大江中的一处沙洲。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说:“江心洲中间最有名的是白鹭洲,这个‘二水’应该是长江的夹江和长江的主航道,实际上是白鹭洲把一水分为二,李白这个诗写得很漂亮,以至于南京有了‘三山二水’的又一个别称。”
随着江水西移,到了宋朝,白鹭洲已和江岸连成一片,到了元代终于彻底消失。但“鹭洲二水”和“凤凰三山”却因着李白的诗而流传至今,成为秦淮河畔永远值得遐想的人文景观。
李白诗中的“鹭洲二水”和“凤凰三山”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距离东水关不远有一处同名公园“白鹭洲公园”。据说当年这里也是湖中有洲、四面环水、芦苇丰盛、秋天白鹭聚集翱翔,与江中沙洲白鹭洲意境相似,所以称它为“白鹭洲公园”。
通过东水关,秦淮河水分两路,顺着外秦淮河道行走不远,就可看见白鹭洲公园。
其实,何需向李白的诗借名呢?白鹭洲公园本就有着深厚历史底蕴。
明朝永乐年间,白鹭洲公园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东园声名显赫,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曾留下极其辉煌的一段记载。而白鹭洲公园旁边的这一段城墙也很有说头。
白鹭洲公园大门
在白鹭洲公园我们能看到一段非常特别的城墙,在对南京明城墙进行研究保护的过程当中,专家们也觉得这段城墙与众不同,特别漂亮。乍一听,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赞赏。然而,这一近乎直觉的感观,却揭开了这面城墙的一个秘密。
薛冰说:“我们看到,这个城墙特别坚固。而且我们看到城墙都是城砖砌的,但这一段城墙你看它是石头砌的,整个的一个一个条石从下到上铺起来的。这段城墙在当年它是泡在水里的。这个城墙最早是南唐的时候开始修的,在没有城墙的时候,秦淮河水从东边来,就浩浩荡荡进来了,加上这一带又比较低洼,它就形成一个大湖。这个湖在六朝文献上有记载的,就叫娄湖。”
白鹭洲公园内水鸟嬉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